反应过度

  • 详情 盈利季节性的市场反应 ——基于中国A股公司的研究
    以2002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季报量化了公司的盈利季节性,考察了市场对盈利季节性的反应,并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解释了其原因。研究发现,相较于盈利旺季而言,股票在其盈利淡季的盈余公告发布期间能够获得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且买入盈利淡季股票、卖出盈利旺季股票的套利组合在经过标准风险因子的调整后每月能够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同时,相较于其他季度而言,股票在盈利淡季的盈余公告发布后具有更大的未预期盈余。结果表明,由于市场参与者受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认知方式的影响,对盈利淡季近几年持续的低盈利情况反应过度,因此对该季度的盈利产生悲观情绪而低估该季度的盈利,故盈利淡季的盈余公告发布后能获得更大的超额收益。
  • 详情 投资者情绪、异质性与市场非理性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在短期内获利性较为显著,而动量策略在 长期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即中国股市具有短期反应过度和长期反应不足的双重特征。这一 现象不仅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现有的行为定价理论模型构成了强有力的 挑战。本文尝试从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异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在 投资者情绪高涨(或低落)阶段,市场更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于不同类型的投 资者,他们的信息反应模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并各自主导了市场在短期内和在长期内的整体 表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随着投资者情绪状态的转变,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信息反应模式进 一步分化,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特征,而这也为在市场非理性反应上,中国股市所呈现出 的有别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特征提供了很好的阐释。
  • 详情 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的识别与中国股市的过度自信研究
    本文是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自信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有不同反应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着重考察了A股市场价值加权和平均加权的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对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冲击的不同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与美国股市的情况类似,中国A股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并且私人信息短期内可以造成剧烈冲击,而公开信息冲击较小且不持久,投资者确实存在过度自信现象。最后,本文根据A股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中国股市“过度自信”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文是对中国股票市场过度自信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和私人信息有不同反应的假设基础上,建立一个两变量向量自回归模型,着重考察了A股市场价值加权和平均加权的股票收益率和交易量对私人信息和公开信息冲击的不同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与美国股市的情况类似,中国A股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开信息反应不足,而对私人信息反应过度,并且私人信息短期内可以造成剧烈冲击,而公开信息冲击较小且不持久,投资者确实存在过度自信现象。最后,本文根据A股市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特征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 详情 谁反应过度,谁反应不足?——投资者异质性与收益时间可预测性分析
    本文以2000至200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中国股市的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为研究切入点,考察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的信息反应模式及其对股票收益的时间可预测性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在短期内,机构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相对理性,而个体投资者更为强烈的反应过度将整个市场推向过度反应的非理性状态;在中长期内,个人投资者逐渐走向理性,而机构投资者由于对新信息存在一个反馈调整的渐近过程,在其主导下,市场整体表现出反应不足。
  • 详情 价格向信息调整的速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
    摘 要:价格向信息调整的速度提供了一种直接衡量金融市场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的程度,进而检验市场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一种更优的价格调整速度的估计量,对我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股票价格向信息的调整是一个剧烈振荡的过程,信息得以完全调整需要12天,而在更长时间间隔内市场并未表现出反应过度,短期内小盘股对信息的调整速度快于大盘股。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市场信息反应行为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的反应,早期表现为反应迟钝,后期表现为反应过度,并且以反应迟钝行为为主。投资者的这些行为不仅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有关,而且与上市公司的信息非对称程度以及交易制度也有关。投资者对信息反应过度的强度与股价的均值回复行为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