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利

  • 详情 股票收益率非对称性:新测度与新发现
    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是金融研究中长期存在争议的重要问题。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概率分布、反映收益率整体非对称性的新测度(Return Asymmetry, RA),首次为该争议提供了跨市场的系统性证据。研究发现:首先,RA测度在中、美等主要市场均能负向预测股票横截面收益率,其解释力较传统测度显著提升;其次,RA的定价优势源于其对收益率复杂分布信息的更全面捕捉,特别是能有效识别系统与特质非对称之间的交互效应;最后,通过博彩偏好、投资者情绪、关注度和套利限制等多维度渠道分析,证实行为因素是驱动收益率非对称性定价的核心机制。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弥合学术分歧,更建立了具有全球适用性的非对称定价分析范式。
  • 详情 盈利季节性的市场反应 ——基于中国A股公司的研究
    以2002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的季报量化了公司的盈利季节性,考察了市场对盈利季节性的反应,并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解释了其原因。研究发现,相较于盈利旺季而言,股票在其盈利淡季的盈余公告发布期间能够获得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且买入盈利淡季股票、卖出盈利旺季股票的套利组合在经过标准风险因子的调整后每月能够获得显著为正的超额收益:同时,相较于其他季度而言,股票在盈利淡季的盈余公告发布后具有更大的未预期盈余。结果表明,由于市场参与者受代表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认知方式的影响,对盈利淡季近几年持续的低盈利情况反应过度,因此对该季度的盈利产生悲观情绪而低估该季度的盈利,故盈利淡季的盈余公告发布后能获得更大的超额收益。
  • 详情 妥协还是协作:CEO内部联盟与企业金融化
    CEO与企业管理团队的非正式联结关系有助于强化团结协作,但亦可能催生监督妥协与缺位,弱化公司治理效率。本文以CEO任职以来董事高管人事变更的累积比率刻画CEO内部联盟,从企业金融化视角探讨该非正式联结关系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内在机理。选取中国沪深A股2012-2021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发现:CEO内部联盟提高了企业配置金融资产的可能性,并显著加剧了企业“脱实向虚”程度,内部联盟强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企业金融化程度约提高了6.37%。通过机制检验发现,CEO内部联盟弱化了董事会监督职能和内部控制有效性,CEO的绩效薪酬敏感性更低,且主要表现为绩效下滑时的薪酬粘性增加。异质性检验还发现,当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强、企业跨行业套利空间越大、CEO薪酬更低以及外部薪酬差距更大时,CEO内部联盟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会更为明显。此外,当融资约束更弱时,企业金融化冲动受到CEO内部联盟的影响会更强。本文的研究表明,CEO内部联盟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更多表现为监督妥协与缺位,会加剧企业金融套利的短视行为,这对于优化公司治理体系和防范企业“脱实向虚”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 详情 中国商业银行绿色债券发行动机实证研究 ——基于监管套利的视角
    本文从监管套利的角度对中国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动机进行实证研究。控制了样本选择偏差和内生性影响后我们发现,流动性越差的商业银行越有可能通过发行绿色债券融资。此外,门限回归的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充足率对于商业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数量存在某一“门槛效应”,当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不受其流动性状况的影响,但当资本充足路高于该“门槛”时,商业银行发行绿债的数量与其流动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流动性差的中国商业银行更愿意承担更高的绿债发行成本进行融资。市场现状显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政策环境为商业银行的监管套利提供了空间。本文的结论为监管部门改进绿色债券的发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详情 公募基金改善了市场定价效率吗——持股基金质量与股票收益
    公募基金是实现个体投资者机构化,以达到改善市场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忽略了基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现有的文献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公募基金可以改善市场定价效率。本研究以 2005-2020 年中国市场数据为基础,构建了股票的持股基金质量指标(而非权重),并研究了该指标对未来表现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持股基金质量的股票表现显著优于较差的股票,基于该指标构建的套利组合可以获得年化 14%左右的超额收益,且该现象不能被基金持股权重、中国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其他定价异象所解释。本文首次发现了公募基金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的直接证据,拓展了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的研究。实证结论意味着市场中仅有一部分具有有效管理能力的基金改善了市场质量,因此优化基金产品评价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对于加强散户投资“机构化”的正面作用有着深远意义。
  • 详情 尾部风险厌恶、卖空约束与中国股指期货价格的持续深度贴水
    本文探讨了2015年下半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至今持续存在股指期货巨幅贴水现象及其原因。我们首先检验了非频繁交易以及股市波动的两种解释,发现均不能很好地解释该现象。接着,我们计算了期权市场隐含的偏度风险溢价;其代表了投资者的恐慌程度和坏的尾部事件的不确定性溢价。偏度风险溢价与股指期货的VAR分析表明,股指期货价格的深度贴水可以由偏度风险溢价解释,说明投资者对崩溃风险的担心导致了投机者向套期保值者索取高额的“保险费”。股指期货的贴水幅度加深也增加了市场的偏度风险溢价,导致投资者对稀有事件不确定性索取更高的溢价。因此,完善现货市场做空机制,使得期现套利交易可行同时恢复股指期货交易,可以消除股指期货价格的深度贴水,降低投资者的对冲成本,使股指期货发挥正常的风险管理功能
  • 详情 优胜劣汰还是逆向选择——基于上市公司质量与股价表现关联的研究
    优胜劣汰的高质量的股票市场是金融服务经济和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本文使用90多个财务特征指标“大数据”和多种机器学习方法提取基本面信息,对上市公司质量进行评价并构建基本面综合质量指数,研究基本面质量与股价表现的关联关系。研究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综合质量指数对股价表现具有显著为正的预测能力。其中,由偏最小二乘法构建的质量指数对股票横截面收益的预测能力最强,年化收益接近38%,且CAPM、三因子和五因子模型对此无解释能力。我们还进一步从行为金融和宏观经济周期视角探索公司质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机制,发现市场情绪、有限套利、公司投资决策和经济周期都有助于深入理解上市公司质量溢价现象。本文研究表明,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已经稳步提高,进入了“优胜劣汰”和价值投资阶段。
  • 详情 基于信息聚集和跨市场套利视角的金融期货定价研究
    知情交易者、套利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构成期货市场的三大交易主体,共同决定期货价格。本文在两期市场中构建含知情交易者、跨市场套利者和噪声交易者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揭示期货聚集私人信息的微观机制、探究套利行为对现货和期货均衡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行为共同决定期货的价格发现水平,第二期(期货交割期)现货价格聚集私人信息的能力越强,第一期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意愿越强;套利交易对期现价格的冲击程度与知情交易者面临的交易风险正相关;套利交易有利于提高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增加噪声冲击的跨市场传播。研究结论有助于增进投资者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和套利行为影响的理解,对提高投资者的理性交易观念、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有指导作用。
  • 详情 中国公募股票基金收益率研究——基金能够打败市场吗?
    公募基金是实现个体投资者机构化,以达到改善市场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忽略了基金管理能力存在差异,现有的文献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公募基金可以改善市场定价效率。本研究以 2005-2020 年中国市场数据为基础,构建了股票的持股基金质量指标(而非权重),并研究了该指标对未来表现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具有较好持股基金质量的股票表现显著优于较差的股票,基于该指标构建的套利组合可以获得年化 14%左右的超额收益,且该现象不能被基金持股权重、中国市场系统性风险和其他定价异象所解释。本文首次发现了公募基金提高了市场定价效率的直接证据,拓展了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的研究。实证结论意味着市场中仅有一部分具有有效管理能力的基金改善了市场质量,因此优化基金产品评价以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对于加强散户投资“机构化”的正面作用有着深远意义。
  • 详情 指数效应存在吗?——来自“沪深 300”断点回归的证据
    学界关于指数效应研究一直争论不断,尤其我国沪深 300 指数,文献中结论几乎完全相反,本文表明这些结论差异可能源自传统回归方法的缺陷。针对 Beneish 和 Whaley(1996)称作“标普游戏”(套利)的指数效应,本文利用断点回归实验,验证了沪深 300 指数效应,并通过双重差分(DID)和异常收益率分布检验验证实验结果稳健性。沪深 300 指数成分每年按照市值排名高低调入调出指数,提供难得自然实验环境。排名断点的处置效应显著,调入股票相对其对照组(未调入指数的股票)出现了大约 15%的正异常收益率,调出股票宣告日前相对于其对照组(保留在指数的股票)产生大约 10%的超幅下跌,并在宣告日后第 6 天发生反转回复到宣告前水平,但是显著性不足,说明我国沪深 300 指数效应不具有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