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关系

  • 详情 分析师利益的权衡与时机选择:公募基金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
    文献表明卖方分析师在对基金重仓持股进行盈利预测时,现有基金客户的佣 金压力会迫使其发布乐观预测,而本文进一步发现,分析师还有争取潜在客户佣金的压力,这会抑制佣金压力所导致的乐观偏差。那么,分析师面对这两种利益冲突时,就需要权衡。故本文首次研究了券商与基金的不同客户关系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偏差的影响,验证了分析师对基金持股预测时的这种权衡效应;并首次提出了“佣金利益冲突假说”,探讨了这种利益权衡对分析师择时的影响。本文结论:首先,佣金压力会迫使分析师对现有客户持股做出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潜在客户持股则能够对分析师形成压力抑制乐观偏差,部分地缓解佣金压力的影响;其次,不同经济环境中,这种利益权衡仍然存在,并导致分析师的择时行为:在好时机时,佣金压力和潜在客户压力对分析师的影响均会增强,前者导致分析师倾向发布更为乐观的盈利预测,而后者使分析师面临更大的利益权衡;最后,在截面上,明星与非明星分析师、高与低券商声誉分析师之间表现出不同的利益权衡和择时模式:时机转变时,佣金压力影响明星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非明星分析师,而潜在客户压力影响非明星和低券商声誉分析师的程度显著高于明星和高券商声誉分析师。
  • 详情 论商业银行CRM的实施
    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无论是从应对挑战还是从把握机遇的角度来看,客户都是核心。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客户关系管理还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对客户信息进行有效全面的分析,从而导致优质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较低。运用CRM体系来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正是为了应对商业银行客户资源竞争的利器。 本文研究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着重从管理层面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有效的实施CRM系统。商业银行通过实施CRM,能够更好的整合银行内部资源,实现业务流程重组,提升客户服务质量,最终实现客户价值利益最大化。 希望能够对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 详情 证券公司营销策略和客户关系管理
    根据八十/二十法则,一个企业百分之八十的业绩来自于百分之二十的客户,如何能确切了解客户需求,从而发展出对客户与企业有利的价值、策略与机制,已成为赢得证券公司竞争的热门课题。正如营销大师Kolter(2000)所说的:“今天企业失去一位顾客,代表的不只是失去一笔销售而已,企业也失去该顾客此后终身购物所带来的未来利润,还有吸引新顾客以取代原有顾客的成本。”由此可知,如何维系及培养现有客户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营销人员的基本要务。尤其在电子经济(E-economy)的时代中,证券公司必须重新思考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特别在营销方面实现变革,引入客户关系管理,证券公司应该依照每一位顾客的独特需求,量身订做(customization)其所需的产品及服务,实现定制化。
  • 详情 非寿险业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
    非寿险业的公司治理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影响国内外投资的关键因素。中国非寿险业的公司治理处于由行政型治理模式向经济型治理模式的转轨过程中,检验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的标准在于其是否适应市场要求,是否具有发展潜力。调查研究表明,在公司治理转型的过程中,形成了转制风险、创新风险、经营风险、结构风险、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监管风险等一些保险新风险和新特点。对此,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要实现从权力制衡到决策科学、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机制的转变。需要建立一套监测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特别是以投资商为导向的社会调查指标体系,通过对比发布的方式,及时分析非寿险业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变化情况。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指标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应当从投资方角度出发,提出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评估内容或评价指标,借助客户关系管理思想将评价延伸到投资关系管理上去,并且应当遵循投资者导向、市场满意度、国际惯例、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系统性等原则。公司治理与风险防范能力监测系统的指标选择,包括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机制、内部风险防范、经营管理成效、外部治理机制等部分。指标系统建立以后可以采用隶属度、鉴别力、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等数学方法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测定。
  • 详情 从客户关系管理角度论金融混业经营――一个新视角
    从国外实践来看,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解释混业现象的国外传统理论未能得到实证结果的有力支撑,本文借鉴国外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结合对欧美一些综合性银行的调查,从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角度分析诠释金融混业经营现象,指出混业经营的目的是维持客户关系、有效提升客户价值,其实质是银行实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战略。本文旨在为中国的金融混业探索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 详情 浅析综合性银行发展的内部整合
    随着经济改革体制的不断深入,中国金融业将朝着混业经营的方向发展。综合性银行是一部分金融企业的发展方向。综合性银行是一种可以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并可以持有金融和非金融企业股份的金融机构(Benston, 1994). Saunders and Walter (1994) 和Canals (1997) 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综合性银行的组织管理形式,Holland (2001)建立了一种理想化的综合性银行管理模型。本文通过对欧美15家银行的调查,并结合中国金融业的具体情况,探讨综合性银行发展中的内部整合问题。 作者认为综合性银行不是简单的增加几个职能部门,也不是简单的并购几家公司,围绕客户关系进行内部结构重组和整合,才是发展综合性银行的关键。本文用资源为基础的理论(Resource based theory)( (Wernerfelt, 1984; Barney, 1991) 和客户价值理论(Woodruff, 1997;Slater, 1997)来分析解释综合性银行的组织结构问题,认为金融企业的客户关系是重要的竞争优势,围绕客户观系组织企业的资源,可以有效提升客户价值。本文分析了国外综合性银行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综合性银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借鉴。
  • 详情 网络银行扩展战略分析
    全球网络银行自从诞生以来,获得了蓬勃的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在规模和经营效率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要提高网络银行的普及程度,必须在金融产品创新、客户关系管理、行业合作及广告宣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 详情 基于博弈论的客户关系管理在证券业的应用
    摘要:作者首先从现实中引出CRM理念,分析了证券行业的行业特点。文章重点用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描述了券商和投资者间的关系,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