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微观结构

  • 详情 我国A 股市场与美股、港股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信息溢出视角
    对证券市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市场信息的跨国(境)传播机制特别是国 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还可以增进人们对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与信息效率的认识。本文应用 Hong(2001)、Hong et al. (2009)新近提出的信息溢出检验方法,详细考察并比较了我国A 股市场与美股、港股在次贷危机前后的互动关系,首次揭示了三者联动结构与信息传递的全 景图,包括互动的方式、方向、相对强度、当期影响与多期滞后关系以及时变性。研究结果 表明:(1)在三者的关系中,美股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对港股、A 股市场具有金融传染效应;(2) A 股市场不再是“独立市”,A 股不仅能够反映美股、港股等外围市场的重要信息,而且已具 有影响外围市场的能力;(3)A 股与美股、港股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均值溢出、波动率溢 出、极端风险溢出等多个层面,既有线性关系也包括非线性关联方式。
  • 详情 汇率制度之谜——兼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本文利用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中的资产交易法对“汇率制度之谜” 进行解释。与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不同,本文发现即使宏观基本面没有出现 变化,汇率也依然会发生波动,指令流的资产组合效应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 本推动力。特别是在市场公众的汇率价格预期或风险偏好发生改变的情况 下,“浮动汇率制”和“中间汇率制”的汇率波动要远远大于“盯住汇率制。本 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汇率制度之谜”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对人民币汇率制 度改革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详情 中国股市二级市场交易基金收益与交易成本的关系研究
    本文以中国二级市场上交易的封闭式基金、交易所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和上市型开放式基金(LOF)为例,借助微观市场结构的模型,分析基金自身的交易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本文证明2006年7月的基金改制事件提高了基金市场有效性。具体表现在这些基金的交易成本与相应时段内代表公司经营能力的累积净值和市场回报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经典金融理论不同的是,我国二级市场交易基金(主要是封闭式基金)的交易成本和业绩波动率呈负相关的关系。本文认为这说明在我国封闭式基金市场存在“炒作”现象。最后,本文基于实证结果给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 详情 价格发现、市场微观结构和本地偏好:基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
    首先介绍本地偏好假说并对基于信息份额的价格发现模型(信息份额模型, Hasbrouck,1995 以及修正信息份额模型Lien和Shrestha,2008)和永久短暂分解模型(PT, Gonzalo 和Granger, 1995)进行对比,来考察在市场微观结构中两模型对价格发现贡献定 义的关系。实证部分使用从2006 年1 月1 日至2008 年12 月31 日的A 股和H 股指数作为 样本数据,通过检验得到上证A 股指数和恒生H 股指数有较为相似的微观结构,且两个市 场具有唯一协整向量的协整关系。通过IS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价格发现的贡 献主要来自上海股票市场,其平均贡献比例超过80%,由此测度结果从实证角度坚持了本地 偏好假说的成立。
  • 详情 汇率决定与央行干预——1994~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研究
    本文基于1994~2005年人民币外汇市场制度特征,构建了一个央行频繁干预情形下的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微观结构模型。该模型发现:即使宏观基本面没有出现变化,汇率也依然会发生波动,指令流的变动是短期汇率波动的根本推动力。指令流通过交易商层面的短暂性资产组合效应和市场层面的持久性资产组合效应对汇率波动产生影响。我国中央银行为了维护日内涨跌幅限制下外汇市场有充分的流动性,必须被动地入市干预,中央银行的干预量由汇率决定模型内生决定。本文为人民币外汇市场参与者和监管当局初步打开了人民币汇率形成的“黑匣子”。
  • 详情 信息风险与资产定价研究述评
    证券市场微观结构对资产定价的影响在近年来的金融文献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大量的证券市场微观结构文献已经阐明了信息不对称与资产价格之间的重要联系,但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是资产价格的显著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本文首先对信息风险度量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和评述,然后就信息风险是否为资产价格的显著决定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 详情 股市震荡、基金行为与市场质量——基于沪市基金交易账户的经验证据
    为揭示证券投资基金行为对市场质量的影响,论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视角出发,利用沪市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账户,重点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仓位变化对市场质量(流动性、波动性和信息冲击度等)的冲击效应。在研究过程中,利用2007年基金交易数据和市场运行数据,构建流动性三维指标(宽度、深度和即时性)、GARCH模型拟合的异质波动率指标、以及即期冲击和持久性信息冲击指标,利用横截面模型分析基金交易行为对价格的冲击和交易的私人信息。实证结果表明,基金投资行为受到市场情绪和正反馈效应的推动,导致证券投资基金非理性特征突出。无论市场上涨抑或是下跌、基金增仓抑或是减仓,基金参与程度越高、增仓幅度越大,其对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成本越大,尤其在“2.27”、“5.30”暴跌期间。在波动性冲击上,基金显著性加仓行为带来较大的异质波动性,但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牛市调整阶段可以起到部分维稳作用。
  • 详情 多分辨准确估计高频金融数据的波动与跳
    资产价格通常包含突变,而高频金融数据又不可避免受到市场微观结构的影响含有噪音。文中针对已有文献中高频数据波动估计处理噪音的不足,运用多分辨小波分析检测突变位置、估计突变变幅程度,提出用小波消噪估计累积波动,证明了小波消噪估计波动的收敛一致性。这种多分辨方法同时处理了价格中的突变问题和金融高频数据中的市场微观结构噪音问题,改进了波动估计的准确性。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同时考虑突变、噪音,用小波消噪估计波动的方法好于其它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上证指数和部分上市公司的高频数据。
  • 详情 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流动性实证检验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显示出个股的流动性受到市场因素的强烈影响,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市场的系统性因素。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A股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证实了我国大陆股市存在系统流动性,与美国、香港股市相比,这一因素的影响更显著;根据流通股每年的流通市值分组检验,发现我国大陆股市与香港股市相似,存在着“倒U”形态的规模效应;与发达股票市场不同,我国股市系统流动性的显著性比例与流通市值无明显的单调关系。
  • 详情 交易方向判别研究
    在交易方向判别中,将传统的成交价比较法和针对报价驱动市场设计的Lee-Ready判别法应用到委托驱动的连续竞价市场时,可能导致系统性的误判。原因在于,在委托驱动市场独有的价格形态下,成交价比较法未能充分发掘买卖报价中的信息对价格不变情形进行有根据的判别,而Lee-Ready判别法蜕化为不适用的报价比较法。针对委托驱动市场中交易具有即时的成交价影响和报价修正影响这一特征,本研究将交易分成成交价不变、成交价上涨和成交价下跌三类,并提出了一种结合成交价比较法和报价比较法进行判别的新思路:对成交价上涨或下跌的样本基本适用成交价比较法,而对成交价不变的样本适用修正的报价比较法,同时排除一些可能引起误判的样本。这种新的判别法对市场微观结构效应的研究和应用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