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收益

  • 详情 监管逆转与价值剥削——风险投资最终减持收益及影响研究
    风险投资在最终退出阶段取得的收益以及对被投企业的影响长期以来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空白点。通过对2007年-2017年A股新上市公司公开市场交易中大股东的减持收益进行测算,并对风险投资最终退出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发现:风险投资减持可以获得比其他大股东减持更大的上市日至减持日的购买并持有异常收益率(BHAR)和减持期累计异常收益率(CAR),风险投资的实力越强,风险投资减持的收益越大;在高铁直通和风投投资人出任董事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可以获取更大的减持收益,形成了“监管逆转”现象;通过信息操纵,盈余管理和财务违规等途径,风险投资获取了更大的减持收益,实现了风险投资对被投公司的“价值剥削”,造成了风投退出后被投公司的业绩下滑。本文对于风险投资最终减持阶段的行为刻画具有重要贡献,对于全面认识风险投资最终退出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解读中国发展现实丰富国外经典金融理论具有重要启示。
  • 详情 监管逆转与价值剥削——风险投资最终减持收益及影响研究
    风险投资在最终退出时是否获取了超额收益,退出后对被投资公司有何影响,是目前国内外风险投资研究领域之中的空白点。本文在测算 2007-2019 年 A股新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收益的基础之上,对风险投资最终退出所获收益以及对被投资公司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风险投资减持可以获得比 其他大股东减持更大的上市日至减持日的购买并持有异常收益率(BHAR)和减持期累计异常收益率(CAR),风险投资的实力越强,风险投资减持的收益越大;在高铁直通和风投投资人出任董事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可以获取更大的减持收益,形成了“监管逆转”现象;通过信息操纵,盈余管理和财务违规等途径,风险投资获取了更大的减持收益,实现了风险投资对被投公司的“价值剥削”,造成了风投退出后被投公司的业绩下滑。本文对于风险投资最终减持阶段的行为刻画具有重要贡献,对于全面认识风险投资最终退出的影响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 详情 指数效应存在吗?——来自“沪深 300”断点回归的证据
    学界关于指数效应研究一直争论不断,尤其我国沪深 300 指数,文献中结论几乎完全相反,本文表明这些结论差异可能源自传统回归方法的缺陷。针对 Beneish 和 Whaley(1996)称作“标普游戏”(套利)的指数效应,本文利用断点回归实验,验证了沪深 300 指数效应,并通过双重差分(DID)和异常收益率分布检验验证实验结果稳健性。沪深 300 指数成分每年按照市值排名高低调入调出指数,提供难得自然实验环境。排名断点的处置效应显著,调入股票相对其对照组(未调入指数的股票)出现了大约 15%的正异常收益率,调出股票宣告日前相对于其对照组(保留在指数的股票)产生大约 10%的超幅下跌,并在宣告日后第 6 天发生反转回复到宣告前水平,但是显著性不足,说明我国沪深 300 指数效应不具有对称性。
  • 详情 风险投资是认证信息、追逐名声还是获取短期利益? ——基于倾向值配比的实证分析 (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本文以2009年至2012年间我国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倾向值配比(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与事件研究方法对风险投资参股、风险投资声望及风投参股的股票锁定期解除前后显著的量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在本文选取的研究样本中,风险投资并不具备“认证效应”与“逐名效应”,而风险投资参股的上市公司,在锁定期解除后异常成交量与异常收益率更为显著,并且风投机构的累计投资收益率与解禁期股票的异常收益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 详情 高管股票股权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的信息披露行为。基于对法规规定的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股价表现的分析发现,公司股价在定价基准日前后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并且,定价基准日前上市公司披露坏消息的频率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期权定价方法与总经理获得的期权比例对定价基准日前后公司的股价与信息披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当行权价格依据区间均值定价或公司高管获授的期权比例较高时,定价基准日前公司股价有更低的异常收益,且在公司高管获授的期权比例较高时定价基准日前对坏消息披露频率的增加程度也更为明显。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的高管会在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择机地进行信息披露,以提高期权价值、降低行权成本。本文进一步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存在与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受到法规中期权定价方法的驱动,会有新的代理成本产生。
  • 详情 系统性定价偏误与盈余公告后漂移
    本文以2003 年6 月至2009 年6 月中国A 股的806 只股票为研究对 象,考察了系统性定价偏误与盈余惯性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股 票市场上的PEAD 现象可能是由系统性定价偏误引致的,将偏误定价因子引入进 定价模型能够提升模型对于PEAD 的解释力,经过定价模型调整,季度盈余公告 后6 个月买入持有异常收益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股票上存 在着由投资者情绪造成的系统性定价偏误,另一方面也赋予了盈余惯性产生原因 新的可能性。
  • 详情 股息公告与自由现金流假说:理论与验证
    本文通过2004—2007年的1173件现金股息宣告事件对自由现金流假说进行了验证。我们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背景下,股价对大的股息变动公告的反应不支持自由现金流假说。对于股息增加和降低,高q公司和低q公司的平均积累异常收益显著异于0。在控制了股息变动、股利收益和公司规模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对股息公告后的资本支出进行考察,发现股息增加的公司并未减少其未来投资金额,即中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息政策无法达到限制过度投资的目的。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公司债发行公告效应的实证研究
    本文以2007 年8 月至2009 年8 月发行公司债的31 个样本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 事件研究法对这些公司发行公司债所产生的公告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我们研究的 事件窗口中,我国公司债发行会产生负的公告效应,但是在公告发布之前的累积异常收益率 为正,而在公告发布之后的累积异常收益率为负。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表明,股票的累积 异常收益率与公司的成长性显著的负相关,与固定资产比率、资产负债率、债券相对发行规 模及公司规模显著的正相关,与公司的年龄、债券的信用评级及债券的存续时间不存在显著 的相关关系。
  • 详情 融资优序理论新证:公司债、可转债和增发股票宣告效应的比较分析
    通过事件研究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发布公司债、可转债和增发融资公告所产生的宣告效应进行研究,检验融资优序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的表现形式。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会通过“择时”来确定公告日期,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融资公告前会产生显著的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公告后产生显著的负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总体上会产生正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与国外的绝大多数研究不同,在我国可转债融资的累计平均异常收益率要显著的高于增发融资,增发融资的累计平均收益率又显著的高于公司债融资,而且上述的结果均是稳健的,本文认为产生以上结果主要原因是研究区间内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证监会对再融资的严格控制。
  • 详情 互联网知道的更多么?——网络开源信息对资产定价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内容开始逐渐深入地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而影响股票价格与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本文采用基于搜索引擎的文本语义挖掘的算法获得了一组关于个股网络开源信息内容含量的数据,并据此研究了开源信息在资产定价方面的影响。发现:不断发展中的中文的社会媒体已经开始蕴含对股票异常日收益率有显著解释力的有效的信息内容,甚至包含了交易量指标所未包含的有效信息内容。但是由于Internet还处于快速发展之中,开源信息内容指标对异常收益率的解释力随个股不同还表现出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