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

  • 详情 基于RIM模型的中国A股泡沫测量及有效市场下泡沫空间的探讨
    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一体两面,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对立。本文回顾了有效市场假说(EMH)的理论,并基于剩余收益模型(RIM)方法,以A股市场为例对中国A股市场的内在价值、股市泡沫率进行了分析与衡量。A股历史泡沫率的中位数超过20%,在2001-2019年的统计期内A股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在过去的30年发展中,中国股市还为构建具有高效纠错的市场机制,其中有“政策市”等人为干预的因素,使得市场价格长期以来偏离企业内在价值。从投资的角度,A股历史泡沫率与未来5年投资收益率(CAGR)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本文对A股泡沫空间的测量与市场有效性的探讨,对于构建更具效率的A股市场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投资者情绪、异质性与市场非理性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在短期内获利性较为显著,而动量策略在 长期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即中国股市具有短期反应过度和长期反应不足的双重特征。这一 现象不仅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现有的行为定价理论模型构成了强有力的 挑战。本文尝试从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异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在 投资者情绪高涨(或低落)阶段,市场更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于不同类型的投 资者,他们的信息反应模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并各自主导了市场在短期内和在长期内的整体 表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随着投资者情绪状态的转变,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信息反应模式进 一步分化,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特征,而这也为在市场非理性反应上,中国股市所呈现出 的有别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特征提供了很好的阐释。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渐近性有效之法和金融分析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研究着重于股票价格行为的计量分析,但潜在地忽略了制度因素尤其是法律、法规等对股价行为与信息效率的影响,同时忽略了资本市场有效性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本文应用法和金融理论检验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对股票市场效率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的股票市场也逐渐呈现出更为有效的状态。但个别法规会对市场效率的发挥产生消极作用。
  • 详情 成功可以追随吗?――对个体投资者行为和策略的案例分析
    为了分析散户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和业绩,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文献中很少涉及的一种对象------散户投资者的投资日记.我们选取了某报1999年1月9日至4月30日连载的个体投资者投资手记中的投资方案作为样本,构造了3种追随型投资策略,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这些策略的获利可能性.结果发现,盲目追随所得收益基本与大盘走势持平;动量追随所得的收益较盲目追随高;谨慎追随则有更高的超过大盘走势的正的累计收益率,但是仍不及原投资策略的累计收益。然后,我们对这3种追随策略和原投资策略的周收益率进行了符号检验和正态记分检验,得出在样本时间段内各种策略在5%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上不能战胜市场的结论。最后我们探讨了我们的研究对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的意义和本文研究方法改进的思路与扩展的方向.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长期记忆性的实证研究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证券市场是否存在长期记忆性,本文使用非线性模型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为了验证有效市场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股票市场,本文对中国沪深两市的股票收益率进行了正态检验。最后,使用方差比检验和R/S方法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的周收益率。
  • 详情 市场是有效的吗?――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立与发展
    有效市场假说(EMH)一直是标准金融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近年来兴起的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也正是通过质疑这一假说,提出替代性解释而发展起来的。依照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思想,本文首先回顾论述了行为金融学通过经验研究而发现的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蓓的“异象”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建构模式,然后回顾了标准金融学对“异象”的实证研究和解释,分析了“异象”的实质根源。本文认为,使有效市场不能得到实现的套利限制更多的是来源于信息,制度等外部约束,实证研究很难说明投资者的特殊心理因素是有效市场的障碍,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还未形成科学的体系。但是,在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间不断的挑战――应战过程,金融理论将得到不断的发展,更加具有预测力和解释力。
  • 详情 股价惯性现象的发现以及对致因的争论
    股价惯性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有违有效市场假说的“异常现象”。但是对惯性交易策略所获利润的分解表明,惯性交易策略能够获得显著的异常收益,并不必然是股价具有可预测性的证据。换言之,股价惯性并不必然是“异常现象”。本文将系统回顾对惯性现象的发现、惯性交易策略的构造方法、对惯性策略利润的分解方法、以及围绕股价惯性现象致因和惯性策略利润来源的种种解释与争论
  • 详情 有效市场,金融理论与中国股市
    有效市场假说(EMH)一直是标准金融学理论的核心概念,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质疑这一假说。本文首先回顾了“异象”的提出和行为金融学的解释,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建构模式,然后检查了标准金融学对“异象”的实证研究和解释。本文认为,使有效市场不能得到实现的套利限制更多的是来源于信息,制度等外部约束,实证研究很难说明投资者的特殊心理因素是有效市场的障碍,行为金融学的理论还未形成关于投资者行为的清晰理论体系。但是,在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间不断的斗争过程,金融理论将得到不断的发展,行为金融学将成为分析市场短期表现和投资者个人行为的有用工具。文章最后对中国股市的市场效率进行了评述,分析了妨碍中国市场效率的政策因素和值得研究中国的证券市场效率的学者注意的一些研究方向。
  • 详情 上证综合指数收益率持久性分析
    有效市场假说遭到了越来越多的置疑,Peters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本文将R/S分析方法和关联维数分析方法应用到上证综合指数以及深圳综合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不能拒绝EMH理论。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评论
    研究有效市场假说时,随机游走、鞅和白噪声等概念经常被混淆,本文首先辨析了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肯定了有效市场假说是鞅假设,然后讨论了张兵和李晓明(2003)用游程检验、Q检验、方差比检验和时变自回归方法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时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检验有效市场假说的最新方法――广义谱导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