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理性

  • 详情 基金大比例分红之谜
    本文通过研究基金大比例分红现象,说明理性的基金管理者如何利用基金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来扩大基金规模以最大化其自身利益。理论上基金公司应该避免分红来防止规模降低,然而实践上从2006年起基金公司却相继进行了大比例分红。本文提出三种可检验的假说解释这一现象:“信号”理论、“股利迎合”理论和“有限关注”理论。本文发现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后,基金净资金流入取得了两倍以上的增长,基金营销费用大幅增加,大比例分红还缓解了基金投资者的“赎回异象”,说明基金大比例分红是一种营销策略。本文证据说明基金大比例分红现象不适用解释股票分红的“信号”理论、“股利迎合”理论,而是支持“有限关注”理论,这对于今后基金以及股票分红的理论研究有一定借鉴。本文的研究对于由市场参与者理性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管提出了新的思考,为投资者利益保护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 详情 小企业融资对的非对称演化博弈分析(博士生论坛征文)
    本文基于银行与小企业有限理性的假设,运用演化经济学的非对称进化博弈方法分析了小企业融资问题,认为企业能否得到贷款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规模无关,而与企业项目的成功概率、抵押物的变现净额、企业贷款申请成本等高度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重点应放在建立利于小企业股权融资的金融体系与制度环境、大力发展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降低小企业融资成本等政策建议。
  • 详情 我国股票市场的网络关注度效应—— 一个基于和讯关注度的实证检验
    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网络信息对普通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日益明显。根据行为金融理论,有限理性的投资者仅能关注有限个数的股票,由此对股票的网络关注度会驱动投资者基于注意力的购买行为。本文采用和讯网的个股关注度数据,利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模型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的网络关注度效应。实证结果显示当日高关注度的股票会带来当日及其次日的高换手率和高成交量。然而,关注度对收益率的影响存在反转性,关注度对当日收益率有正向的影响,对次日收益率却产生了负向影响。此外,本文还检验了新股的关注度效应,发现上市首日及前日的关注度对股票收益率、市盈率和换手率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的实证结论为我国股市存在基于注意力的购买行为提供了依据,并表明机构投资者和庄家有可能通过网络媒体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利用投资者的行为偏差获取收益。
  • 详情 有限理性、动物情绪、市场崩溃——情绪与交易行为的实验研究
    纵观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历史,虽然资产价格急剧波动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投资者的情绪波动却始终伴随其中;市场主体情绪波动是不可忽视的、对市场交易与价格波动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本文是通过心理学实验,尝试在较纯净的实验市场中,控制与剔除其它因素的影响,探求在资产价格接近顶部与接近底部的情形下,交易主体情绪与交易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实验结果发现,在资产价格接近顶部的情形下,情绪波动与资产价格主要由基本面的变化决定,并且不同情绪的变化则会影响到交易主体对资产的买卖行为,这可能会加剧资产价格的波动。而在资产价格接近底部的情形下,投资者对资产的买卖行为更多地受到基本面信息变化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了两种极端市场情部下,交易行为中“非理性”与“过分理性”的不对称。在国内外文献中,本文是首次将交易者情绪引入资产价格波动的研究。该研究对行为资产定价理论提供直接的心理学依据。
  • 详情 异质预期下的货币政策:相机还是承诺?
    承诺的优越性如何,主体的预期形成方式是关键。在理性预期假定下,预期被认为是同质、既定的,为了防止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要遵循承诺而避免相机策略。而在异质预期下,私人部门是有限理性的,会不断学习。本文认为,在异质预期下,货币政策重在预期管理,相机优于承诺;但是这种相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约束的相机或相机式规则,要在透明度下施行,包含着部分承诺,透明度充当了承诺机制,其本质是利用私人部门的学习,及时促进异质预期经济向理性预期均衡收敛。本文的贡献在于,对异质预期下的“承诺对相机”问题主要从理论上进行了非技术性的直观的描述和分析。
  • 详情 实验室中的“经济人”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它是对参与经济活动的主观主体的假定。然而,这样的假定无法完全有效的解释现实复杂的经济世界。随着实验经济学在全球的兴起,有关经济人的假设得到了广泛的实验研究。本文系统阐释了经济人假设的三个基本内涵,回顾了相应的实验研究,认为现实中的经济人是不完全自利、有限理性和具有多重目标的,并给出了相关的实验证据,最后对经济人假设做了在实验经济学视角下的评述。深入了解经济人假定下的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对于深刻解释受控实验室中参与主体的行为逻辑显然有着重要作用。
  • 详情 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研究进展与评注
    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关系是行为金融和资本市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反映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本文首先指出当前研究忽视了这一方向,但其具有重大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其次从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出发,分析了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在对待投资者行为上的分歧;综述了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的互动关系,指出目前对于机构投资者的稳定作用存在争议;最后评注了现有研究在框架、数据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 详情 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分析
    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框架,考虑信息成本和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建立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发现,中国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趋于价值化、长期化,而且上市公司质量、政府监管、机构投资者数量和中小投资者的学习能力对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均有重要影响。基于实证结论和我国现实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 详情 有限理性个体投资者行为机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投资者认知模式和决策选择的理论分析,本文探讨了有限理性投资者的行为机理,构建了相应的结构化方程模型,并用来自国内中小投资者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有限理性投资者对信息进行认知时会产生信息识别、编辑和评价三种认知偏差,基于这些有偏认知的投资决策也将是有偏的,并最终导致个体投资者的收益水平与市场之间存在差异。本文证明了认知偏差、决策偏差和绩效差异之间存在着依次递进的因果关系。
  • 详情 封闭式与开放式集合竞价研究
    本文分别从理性预期和有限理性的角度对封闭式集合竞价和开放式集合竞价的价格发现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影响定价误差的主要因素是市场规模。若所有投资者都理性,那么无论采用封闭式集合竞价还是开放式集合竞价,开盘价均是风险资产真实价值的无偏估计量。开放式集合竞价是否更有效率关键看吸引了什么类型的投资者。虽然噪声交易者和有限理性交易者的交易行为可能带来不良影响,但他们的参与会促使更多的理性投资者参与交易,从而使价格发现过程变得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