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 详情 论通胀预期及其管理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通胀预期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是“管理通胀预期”的说法被中央决策层主动提出却是近期发生的新鲜事。本文对通胀预期进行了重新思考,认为通胀预期不总是负面现象。通胀预期能自我实现,也能自我消逝。通胀预期能否自我实现,最终取决于通胀趋势是否真实存在。在此基础上,文章探讨通胀预期能否管理以及如何管理,最后还提出了未来挑战及其政策建议。
  • 详情 论我国碳银行业务经营策略与金融学科建设
    金融后危机时期,碳金融学发展将成为金融教育核心学科。本文从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一级碳资产开发与管理、二级碳资产投资与管理等部分展开讨论,分析碳金融学科的发展与我国金融学科建设问题,为适应低碳经济金融发展中的我国金融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 详情 论我国银行业碳会计制度建设
    随着低碳经济金融时代来临,我国碳会计业务将逐步成为企业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本文从国际碳会计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碳会计发展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为经济结构调整期 我国商业银行的碳会计业务提供智力支持。
  • 详情 货币:危机背后的黑手
    马克思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有效需求不足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充分条件。本文将从货币制度的演变出发,探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的原因,寻找经济危机背后真正的黑手。通过分析不同货币制度下货币属性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货币在经济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探讨经济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
  • 详情 二重结构与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
    本文以中国特有的“二重结构”社会现象为分析切入点,认为一个扩展了的国家能力即包括自身所具有的实力、其行为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获利程度以及外在的压力条件等和儒家意识形态的巧妙结合是构成我国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得以实现的充要条件。当这些约束条件随着改革的深入而发生变化时,原有国家主导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将逐步被市场诱致性金融制度变迁所取代。
  • 详情 论关联交易的结构与监管策略——借助经济学理论的功能分析
    借助经济学中代理问题理论的分析,发现关联交易或称自我交易,包含代理人、委托人以及作为委托人交易对手的代理人的关联方这三方主体。相对应地,关联交易本身并不是一个交易关系,而是包含着委托代理关系、交易关系和关联关系的一个关系束。因此,从功能分析的角度出发,在监管关联交易时,法律也应当针对这三者之间存在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关系来有的放矢地设定相应的规制规则。
  • 详情 企业规模、所有者性质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
    不同融资约束的企业在承受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所有者性质对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规模、不同所有者性质的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进一步探讨其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我国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是增大的;国有上市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大于非国有上市公司,其中民营上市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最小;同性质下不同规模的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也存在较大差异,规模大国有上市公司融资约束大于规模小国有上市公司,而规模大的民营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小于规模小的民营企业。
  • 详情 一个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模型
    本文的目的是在现代经济学框架内分析非市场化利率偏低条件下一国经济的特征,并讨论进行利率市场化将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在经典拉姆齐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劳动收入者和资本收入者相分离的双代表性个体的模型,劳动者作为储蓄者获得利息,而资本所有者作为投资者获得利润。这样,资本所有者和劳动所有者将面临不同的优化问题。我们发现利率非市场化的经济存在多条鞍点稳定路径。本文的分析着重考虑市场化之前经济的均衡和动态调整特征,以及市场化之后新的均衡和原均衡在资本存量与消费水平方面存在的差别,以刻画利率改革将对经济整体产生的影响。
  • 详情 非国际货币下发展中国家汇率及汇率制度之选择——兼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由于发展中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并非国际货币,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他们面临着更 多的国际金融风险。为了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发展中国国家需要随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而 不断积累其国际货币储备, 而这只有在使国际收支产生盈余的贬值性固定汇率制度下才能得 以实现。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剩余劳动力也意味着其贬值性固定汇率制度不仅有 利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同时也有利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由此,现行人 民币汇率制度的彻底改革应该以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剩余劳动力的消化为前提条件。
  • 详情 公司治理是制度环境的替代还是结果?——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金占用的经验证据
    公司治理和制度环境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两个重要方面。本文旨在考察微观层面的公司治理与宏观层面的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替代假说”(公司治理能够在制度环境较弱的情况下发挥替代作用,即制度环境弱,公司治理强)和“结果假说”(公司治理是对制度环境要求的响应,即制度环境强,公司治理强)进行检验。以中国上市公司2001-2006年间的控股股东资金占用为研究切入点,根据证监会的相关政策本文将样本时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且比较了公司治理在三个时期制约控股股东资金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转型经济的中国股票市场,公司治理只是对制度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而没有替代作用。这一经验证据突出了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作用、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