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 详情 "再售期权"分析中的异质信念与股市泡沫------与陈国进教授等商榷
    《再售》一文使用了金融领域的前沿理论,但在理论的诠释与应用上产生了问题。首先,在未能正确理解异质信念概念的条件下,以错误方式选择了异质信念的代理变量,并且使用它来表示再售期权。其次,使用了一种动态剩余收益模型来估算投机泡沫的,却忽略了该模型关键性假定前提在中国股市基本不具备的事实。此外,在设计模型解释现象时,未能立足实际把握中国股市的深层问题和矛盾,却把研究重点转至投资者心理预期上。最后,使用异质信念来表示再售期权,却基于隐含了同质信念假定的动态剩余收益模型来估算投机泡沫,并将这样产生的两个变量整合进入核心模型中。这样,在模型中便包含了两个对立的假定前提。这一系列错误最终导致陈国进教授等无法自圆其说。
  • 详情 国际环境影响的中国模式效应消减了债市发展活力
    从世界经济变迁的历史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有粗放模式的经济高速发展。经过技术创新形成较强的产业链,从制造大国转向金融强国和科技强国。像中国现阶段的经济模式能够成功转型并非是件易事。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更多是销售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多年以来,我国的外贸顺差的压力都比较大,这两年贸易摩擦事件频繁。当企业的成本优势消失之后,中国公司将在其他领域竞争。然而,企业在持续的创造工艺能力、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及相应的制度变迁,每一步都离不开金融行业的支持。从历史上看,债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股市要想吸引社会资金的投资必有价值和政策的明确性。可现阶段的经济和股市告诉我们,在复杂国际环境效应下,中国的债市发展的路途更加坎坷。
  • 详情 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研究:来自台湾股市的证据
    本文以台湾股市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本文首先构建了机构投资者交易不平衡性指标──净交易,该指标反映了投资者股票交易的强度。接着采用这种交易不平衡性指标来构建组合,研究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本文研究发现: 台湾股票市场中以外资和投信基金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投资者表现为正反馈的交易策略,并且交易的信息含量较高;一般法人的交易表现为负反馈的交易策略,并且交易的信息含量不足;而自营商由于交易动机复杂,交易的信息含量不明确。可见不同的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并不相同。
  • 详情 货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及基于中国股市的检验
    本文首先基于随机贴现因子理论框架,通过线性化随机贴现因子,建立了贝塔形式的货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MCAPM);其次利用沪深两市A股数据和相关宏观经济数据对MCAPM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分析表明,货币因素被显著定价;与经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FF3)相比,MCAPM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度。本文为研究中国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模型选择,并为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提供了宏观经济层面的参考。
  • 详情 我国A 股市场与美股、港股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信息溢出视角
    对证券市场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市场信息的跨国(境)传播机制特别是国 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还可以增进人们对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与信息效率的认识。本文应用 Hong(2001)、Hong et al. (2009)新近提出的信息溢出检验方法,详细考察并比较了我国A 股市场与美股、港股在次贷危机前后的互动关系,首次揭示了三者联动结构与信息传递的全 景图,包括互动的方式、方向、相对强度、当期影响与多期滞后关系以及时变性。研究结果 表明:(1)在三者的关系中,美股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对港股、A 股市场具有金融传染效应;(2) A 股市场不再是“独立市”,A 股不仅能够反映美股、港股等外围市场的重要信息,而且已具 有影响外围市场的能力;(3)A 股与美股、港股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在均值溢出、波动率溢 出、极端风险溢出等多个层面,既有线性关系也包括非线性关联方式。
  • 详情 我国A 股市场中的波动性之谜与市场情绪
    In this paper,we analyse whether the Chinese A share stock markets exhibit excess volatility by employing the VAR methodology based on log-linear RVF of Campbell&Shiller(1989).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 relative to the intrinsic value implied by dividends,Chinese A share stock markets always exhibit excessive voltility for the period of 1994 to 2009. It is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puzzle of China's stock market , no matter we run constant excess return model or V-CAPM model. We try to explain the reasons by studying the stock market sentiment index, and find evidence of an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investor sentiment and excess volatility. And One more meaningful result is that adding the stock market sentiment index to our model can provide extra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excess volatility of the stock market.
  • 详情 证券分析师预测“变脸”行为研究——基于分析师声誉的博弈模型与实证检验
    在金融市场上,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行为通常会发生偏差。在股市高涨时,分析师随波逐流,常常发表过度乐观的预测;而当泡沫消退时,分析师则会掉头转向,发布与之前形成强烈反差的盈余预期或股票推荐。对于这种分析师基于市场状态而发布忽高忽低预测的“变脸行为”,传统的理论观点无法做出完整清晰的解释。本文试图将行为金融理论中日渐兴起的迎合理论纳入分析框架,运用声誉博弈分析的方式建立分析师迎合行为模型。该理论模型表明: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分析师会迎合投资者的先验信念而故意发布有偏的信息。本文对中国金融市场上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和投票推荐行为展开了实证研究,为声誉博弈模型的理论预期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 详情 市场群体的交易性条件反射及其量化方法
    本文通过我国股市的高频数据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市场群体的学习和心理行为。我们根据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首次提出一个交易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成交量-价概率波方程中的成交量概率来计量市场群体交易性条件反射的强度。我们发现:总体来说,平均收益率与交易性条件反射强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市场群体对收益率的心理预期显著地表现了卖出的处置效应和买入的羊群行为,并且该“羊群”对价格趋势的心理预期明显地大于其反转的;第二,我们还发现在细分后的某一时期,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我们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他们的交易行为。
  • 详情 中美股市泡沫区制转换特征识别:基于状态空间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
    本文将状态空间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与向量自回归--对数线性资产定价模型相结合,用于中美股市泡沫区制转换特征的识别和预测。我们发现这一新的计量模型可以成功识别中美股市泡沫的稳定增长和爆炸性膨胀两个区制,估计不同区制之间的转换概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和美国泡沫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我们还做了样本内和样本外预测以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结论。
  • 详情 中国股市技术交易规则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技术分析方法是否有效一直是富有争议的话题。本文收集整理了1997-2010年我们股票上出现的346 次股价长期横盘形态,用logit模型检验了技术交易规则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并在实证中引入持股集中度等影响技术交易规则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同时发现存在其他约束条件如横盘请价格波动方向、平均股价等对横盘后的方向选择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