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

  • 详情 基于收益率视角的中国股市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
    本文从收益率角度,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美国、英国、日本、香港)之间的联动性,并研究了其他股市的价格信息是否可以用来预测中国的股市走势。我们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股市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性显著加强,但是这种联动性呈现出一种非对称性,即我国股市对其他股市的价格上涨的信息反应灵敏,对于价格小幅下跌的信息反应不够灵敏。上证综指的开盘价显著受到美国股市的影响,且美国和英国股市的价格信息对于中国股市未来走势的预测较为准确。
  • 详情 基于收益率视角的中国股市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联动性研究
    本文从收益率角度,考察了我国股票市场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美国、英国、日本、香港)之间的联动性,并研究了其他股市的价格信息是否可以用来预测中国的股市走势。我们发现,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国股市与世界主要股票市场间的联动性显著加强,但是这种联动性呈现出一种非对称性,即我国股市对其他股市的价格上涨的信息反应灵敏,对于价格小幅下跌的信息反应不够灵敏。上证综指的开盘价显著受到美国股市的影响,且美国和英国股市的价格信息对于中国股市未来走势的预测较为准确。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与政府干预的实证研究
    股票市场具有长记忆性意味着它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市场不再是有效的。然而,政府的政策往往会对股票市场的长期特征及走势产生冲击,甚至形成结构突变。不考虑政府政策的影响,很可能对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做出错误判断。本文在考虑股市收益率结构突变的基础上检验其长记忆性,分析了中国股市长记忆性的变化及其突变背后的政策原因,并用长记忆参数大小来表示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程度,深入研究了政府干预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收益波动的非对称性研究
    本文采用EGARCH与TARCH模型,以2003年6月30日至2008年6月27日的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日收益率为研究样本,对中国股票市场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效应进行了检验,证实了中国股票市场存在对信息反应的不平衡,即:“利空消息”对股票价格的冲击大于“利多消息”对股票价格的冲击。
  • 详情 我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流动性实证检验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显示出个股的流动性受到市场因素的强烈影响,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市场的系统性因素。本文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全部A股的日交易数据为样本,证实了我国大陆股市存在系统流动性,与美国、香港股市相比,这一因素的影响更显著;根据流通股每年的流通市值分组检验,发现我国大陆股市与香港股市相似,存在着“倒U”形态的规模效应;与发达股票市场不同,我国股市系统流动性的显著性比例与流通市值无明显的单调关系。
  • 详情 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
    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由熊转牛,我国基金市场与股票市场出现了罕见的“双向繁荣”景象。但值得关注的是,一旦市场出现逆转,基金会不会对股票市场带来“助跌”作用,成为金融市场不稳定的一个因素?为此,本文首先对西方学术界就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关系的讨论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国外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关系的历史证据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基金流量与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维护我国金融稳定性的相关建议。
  • 详情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
  • 详情 韩国指数期权发展的10年回顾与创新借鉴
    韩国KOSPI200指数期权是全球最活跃的衍生品合约。本文认为,按期权权利金收取低廉的交易费用等制度创新是韩国股指期权10年来爆发性增长的根本原因。本文还深入剖析了股指期权推出后对股票市场波动率、资金面、投资者结构、市场操纵行为等方面的影响。韩国股指期权衍生品创新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权证市场与即将推出的指数类金融衍生品发展有很好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 详情 中国上市公司A股和H股价差的实证检验
    本文从实证角度,详细描述了截至2007年12月31日51家AH股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的价差变化趋势,并从公司、市场、利率、投资者、重大政策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AH股价差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同一上市公司的A股对H股普遍存在溢价现象,并且AH股价差在考察区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流动性假说和信息不对称假说对AH股价差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两地的市场波动及利率变化对AH股价差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投资者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对AH股价差的作用不显著;在控制了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之后,股权分置改革、QDII和港股直通车政策本身对AH股价差并没有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两地股票市场分割以及内地资本流动的限制是造成AH股价差的根源。
  • 详情 股权分置对中国资本市场实证研究的影响及模型修正
    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并存的特殊股权制度影响到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和股数科学合理的确定,进而影响到几乎所有的中国股票市场实证研究结果。股权分置改革全部完成之后,涉及股改前数据的所有实证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也都不能忽视改革前后的股数和股价的不可比问题。现有的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指标修正方法五花八门,也缺少合理的经济逻辑和数据支持。本文证明忽视股权分置现实,或者不适当的修正都将导致偏颇的结论,进而提出了一个通用的修正方法,即每股非流通股的价格相当于每股流通股的一个百分比。然后用实际数据对这个百分比的表达式进行了估计,从而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价格模型与回报率模型进行了修正。结果显示,经过修正后的模型估计优于未修正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了现在的全流通改革是否公平地补偿了流通股股东。结果显示,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小的公司,补偿是公平的,但对于非流通股比率较高的公司,还是存在着大的非流通股股东剥削流通股股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