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投资

  • 详情 金融创新能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吗? ——基于信用保护工具提高企业投资效率的证据
    近年来,在债市违约潮频发制约债券融资的背景下,我国吸收借鉴国外信用衍生品发展经验,创新了中国版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edit Risk Mitigation,以下简称CRM),推动了债市功能恢复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搜集银行间及交易所债券市场凭证类CRM数据,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的视角,考察了我国金融创新对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服务效果。结果发现,发行CRM能够同时降低企业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程度,有效抑制企业的非效率投资现象。CRM创设机构发挥了关键性的治理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债务治理等机制促进投资效率。CRM服务民营企业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更明显,且当CRM创设规模覆盖比率越高、保护期限越长时,提升投资效率的效果越强。结论显示,作为增强债券市场有效性的金融创新制度,CRM具有较好的增信效果和治理效果,契合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对中央提出的“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都具有重要实践启示。
  • 详情 公司过度投资源于管理者代理还是过度自信
    现有对导致公司过度投资的管理者代理与过度自信行为都是分开研究。本文在“现金流-成长 机会”框架下,通过直接度量管理者代理行为及管理者过度自信行为,对导致公司过度投资的理性与非理 性两类范式进行了区分检验,并进一步考察了产品市场竞争对管理者代理及过度自信引致过度投资的效果。 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过度投资问题,部分是由管理者滥用企业资源的行为所致,部分是由管理者过度自信 行为所致。产品市场竞争能够有效抑制两类行为导致的过度投资,且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抑制管理者代理行 为导致的过度投资的间接效应更显著。本研究为过度投资的管理者两类行为解释范式提供了新的证据;这 为今后公司投资效率提高、公司治理机制完善提供了新的参考。
  • 详情 分析师利空关注与公司投资效率:“萝卜”加“大棒”
    本文以2009-2020年针对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485,366份分析师报告为研究样本,考察了分析师利空关注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分析师的利空关注会同时抑制过度投资和缓解投资不足,对公司投资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第二,当公司面临较大的卖空压力时,或分析师能力和努力程度更高时,分析师利空关注对公司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更突出。第三,基于双重纠偏LASSO(DoublyDebiasedLASSO)回归对影响机制的遗漏变量控制后,发现分析师利空关注对投资效率的积极影响同时存在卖空压力的“大棒效应”以及信息增强的“萝卜效应”。第四,基于因果路径分析法,对多个机制间相互重要性和关联性检验后发现分析师利空关注的“萝卜效应”要强于“大棒效应”,而机构投资者的直接作用要强于资本市场的间接作用。本文为探讨分析师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提供了新视角,补充了中国情境下分析师关注影响公司投资效率的经验证据。
  • 详情 社保基金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
    文章以 2003-2019 年中国 A 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社保基金持股及其 比例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效应和中间机制。研究发现:社保基金持股会加剧该公司未 来股价崩盘风险;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与公司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 步研究表明,企业过度投资水平在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 用,而信息不对称并未发挥中介作用。文章的结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 素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入理解社保基金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传导机制、防范企业股价崩盘风险、 提升社保基金投资业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详情 流动性共性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吗? ——来自企业投资的证据
    本文采用2000年到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流动性 共性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个股的流动性共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投资 水平,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负相关关系依然不变。此外,基于信息不对称的 视角,从信息透明度、两权分离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三个方面对该负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检 验,经研究发现,信息越不透明、两权分离越大的企业,其流动性共性与企业投资水平的负 相关关系是增强的;而机构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该负相关关系是减弱的。最后,还发现 流动性共性与企业过度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 详情 投资者情绪与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研究
    本文从投资者非理性的视角研究了投资者情绪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并进 一步考察了哪种类型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更易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而哪种类型企业的过度 投资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较轻。基于中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1998-2010 年的样本数据, 实证结果显示在中国市场上投资者情绪对公司过度投资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拥有越多自由现 金流量的公司,其过度投资行为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越高;而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公司, 其过度投资行为受投资者情绪的影响程度越低。上述研究发现拓展了对投资者情绪影响公司 投资行为的经济后果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从微观视角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如何影响 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乃至影响到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
  • 详情 货币政策调整对企业投资的微观效应
    货币政策将显著改变企业外部环境,进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投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2001-2011年相关数据,验证了两次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不同企业所受到的冲击。研究发现:紧缩性货币政策对公司过度投资存在异质性的影响,其显著抑制了小规模、弱担保能力公司的过度投资;但并未发现国有化程度低的公司过度投资受到抑制的证据。该研究深化了关于企业过度投资的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对货币政策微观传导机制的认识。
  • 详情 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了谁?——基于企业过度投资的 DID 研究
    货币政策将显著改变企业外部环境,进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投资行为产生重 大影响。本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 2001-2007 年的相关数据, 验证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不同企 业所受到的冲击。 笔者发现紧缩货币政策对公司过度投资存在异质性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 显著抑制了小规模、担保能力弱的公司的过度投资;却未发现国有化比率低的公司过度投资 受到抑制的证据,对民营企业的融资 “歧视”并不存在。该研究深化了关于企业过度投资 的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
  • 详情 高管薪酬的粘性程度、冒险精神和企业过度投资
    本文基于上市公司2005-2010年的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数据,量化了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的粘性程度,即高管薪酬随着业绩上升的上升幅度大于高管薪酬随着业绩下降的下降幅度的程度,并实证检验了高管薪酬的粘性程度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薪酬的粘性程度越大,高管的冒险精神越大,从而导致企业的过度投资。高管薪酬机制的内在特点是影响高管行为的直接原因。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粘性程度与过度投资的显著正相关系在中央政府控股公司中并不明显,而在地方政府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中较为明显,说明了2004年以来国资委的央企负责人的薪酬规定以及有关投资规模的规定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文首次将高管薪酬的粘性程度进行量化,并检验高管薪酬的粘性程度对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从高管薪酬机制本身的特点分析了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直接原因,以期为高管薪酬机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 详情 管理者代理行为、公司过度投资与公司治理——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的实证研究
    通过构建企业生命周期新的划分指标,从企业发展进程的动态层面考察管理者代理行为与公司过度投资之间关系随企业生命周期的演变,并检验公司治理机制随企业生命周期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代理行为随企业生命周期动态变化,其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随企业生命周期发展不断减弱。不同公司治理机制的治理效果随企业生命周期也发生变化,其中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在成长阶段能够有效减弱公司过度投资,而独立董事在成熟阶段及大股东在衰退阶段均显著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成长阶段中的公司监事会能够对代理行为引致的过度投资起到显著的监督作用,而董事长总经理兼任则显著加剧代理行为引致的过度投资,成长阶段中管理层持股、成熟阶段中独立董事与外部机构持股以及衰退阶段中大股东均显著没有起到应有的治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