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流动性

  • 详情 影子银行监管与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来自《资管新规》的证据
    影子银行监管政策旨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推动金融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面临流动性约束和影子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以《资管新规》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以2014-2022年中国A股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年度数据为样本,基于银行理财产品视角探究影子银行监管对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本文基于上市公司贷款数据识别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贷关联,并结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据构建企业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敞口指数。研究发现:《资管新规》实施前对银行理财产品敞口较高的企业在此后的信贷可得性明显降低,且该效应在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无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企业、与银行信贷关联较为单一的企业、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较低的企业中表现更加突出;机制分析表明,《资管新规》实施前对理财产品依赖程度较高的银行在此后的非流动性资产持有比例显著降低,资产端流动性囤积水平明显上升,该效应通过银企信贷关联传导至企业并导致其信贷可得性降低。本文厘清了影子银行监管政策影响企业信贷融资的内在机制,为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 详情 国债交易的噪音信息
    本文根据Svensson(1994)模型拟合到期收益率曲线的方法, 使用2002年1月到 2013年2月国债交易和报价数据, 计算了国债交易的噪音并进而将其作为国债市场的整体非流动性, 探讨了影响国债整体非流动性的因素以及国债整体非流动性对基金超额回报的定价影响。研究发现, 利率水平、利率斜率对国债整体非流动性有正的显著影响, 公司债整体风险溢价、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数量和商业银行可投资债券金额对国债整体非流动性有负的显著影响; 国债整体非流动性的变化对股票型基金的超额回报有正的显著影响。
  • 详情 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基于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视角
    本文研究了基于非预期非流动性新信息视角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效率。首先比较了不同的市场态势下非预期非流动性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投资者能否基于当期的非流动性新信息进行套利。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证A股市场中,熊市阶段发挥主要作用的是非预期非流动性;市场对非流动性新信息反应不足,我国上证A股市场存在套利机会。
  • 详情 公司债非流动性与风险溢价 ——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四种方法来测度中国公司债的非流动性, 考察了公司债层面、市场层面影响中国公司债非 流动性的因素, 最后讨论了公司债非流动性、权益波动率、印花税调整等因素对公司债风险溢价的影响. 研究 发现, Amihud (2002)是衡量中国公司债非流动性较有效的方法. 在截面上只有Amihud (2002)非流动性测度 对公司债风险溢价有正的显著影响. 此外, 公司权益波动率和2008年的两次印花税调整对公司债风险溢价有正 的稳健显著影响. 在控制了信用风险后, 公司年化权益波动率提高10个百分点, 公司债风险溢价大约提高45个 基点; 2008年的两次印花税调整对公司债风险溢价有正的显著影响, 2008年4月24日、2008年9月19日印花税 调整后, 债券投资者比调整之前多要求大约50、60个基点的额外风险补偿.
  • 详情 我国流动性调整下的CAPM模型研究
    运用Amihud的非流动性比率衡量流动性,并证实了我国股票市场存在流动性溢价现象。流动性溢价现象对现有的资产定价模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因为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并没有考虑也无法解释流动性溢价的问题。文章借鉴并改进了Liu的方法求得流动性因子,从而构建了流动性调整下CAPM模型(LCAPM),并研究发现LCAPM能够充分解释流动性溢价现象。此外,用LCAPM模型解释我国股票市场的规模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和短期收益反转等市场异象,发现该模型能够解释这些传统定价模型所无法解释的异象,从而对我国的资产定价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详情 银行间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国债市场分成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个市场不同的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机制决定了两个市场的割裂状态。文章采用了反应市场总体水平的指数收益率,指数波动率和平均非流动性研究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溢出效应。主要有如下发现:首先,在短期内两个国债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溢出,银行间市场对交易所国债市场甚至有更多的影响渠道;其次,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的方向取决于新信息的来源;第三,宏观环境的改变对两个国债市场的收益率和非流动性有显著的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在中长期下,宏观环境对银行间国债市场的冲击很大程度来自通过交易所国债市场的间接影响,而宏观环境对而交易所国债市场的冲击主要是直接影响,通过银行间国债市场传导的间接影响不明显。
  • 详情 不完全市场中资产组合选择研究
    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理论为完全市场条件下的最优资产配置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当市场中存在不流动性资产时,例如限售股,人力资本,房地产和私人所有权等,那么原有的最优组合选择策略将会改变。本文在连续时间模型框架下研究市场中存在不可交易资产时的最优资产配置问题。结果表明:存在不流动资产的市场与完全流通市场的最优组合策略是不同的,最优资产配置策略取决于非流动性资产的初始禀赋以及流动约束时间等特点,还有就是代理者的流动性财富。我们提供了一个自认为是这个问题的第一个解析解,它可以拓展应用于存在这类不可交易资产的或有索取权的组合选择问题。
  • 详情 中国股市非流动性与资产定价研究
    非流动性风险是证券定价因子。如何定义一个理想的非流动性代理指标是实证资产定价文献关注的焦点。基于可获得的中国股市日内高频数据,本研究对资产定价文献中常见的非流动性代理指标的合适性及其在资产定价模型中的解释力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换手率是中国股市最适宜的非流动性代理指标,它不仅与基于日内数据的非流动性指标紧密相关,而且在资产定价模型中也表现出良好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