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厌恶

  • 详情 考虑供应商资金约束的绿色供应链内部融资策略研究
    在绿色供应链市场中,通过零售商向供应商提供投资或贷款,可以减少供应商资金不足、无法正常组织生产引起的零售商以及整个供应链利润的损失。本文假设市场总需求不确定,构建供应商资金约束情况下供应链内部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模型,分析了供应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消费者绿色偏好、零售商的风险厌恶程度以及股权比例的增加,产品绿色度和批发价格增加;当供应商进行融资时,若股权比例极低,应该选择债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随着股权比例的增加,达到临界点之后,供应商应该选择股权融资。当股权比例满足一定条件下,供应商和零售商会达成共识选择股权融资模式进行融资,从而实现双赢。
  • 详情 货币政策对股票定价的影响
    为研究货币政策在股票定价中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A股市场数据,构建以货币政策为条件变量的条件消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改进的模型能够显著提高CCAPM模型对市场整体收益和截面收益差异的解释能力,以M1增速为条件变量效果最好。研究发现,货币政策通过主观贴现因子和相对风险厌恶影响市场收益,体现出消费因子风险暴露的时变性,引起各股票组合收益变化;低市值和低账面市值比组合受货币政策影响的敏感性更高。
  • 详情 尾部风险厌恶、卖空约束与中国股指期货价格的持续深度贴水
    本文探讨了2015年下半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至今持续存在股指期货巨幅贴水现象及其原因。我们首先检验了非频繁交易以及股市波动的两种解释,发现均不能很好地解释该现象。接着,我们计算了期权市场隐含的偏度风险溢价;其代表了投资者的恐慌程度和坏的尾部事件的不确定性溢价。偏度风险溢价与股指期货的VAR分析表明,股指期货价格的深度贴水可以由偏度风险溢价解释,说明投资者对崩溃风险的担心导致了投机者向套期保值者索取高额的“保险费”。股指期货的贴水幅度加深也增加了市场的偏度风险溢价,导致投资者对稀有事件不确定性索取更高的溢价。因此,完善现货市场做空机制,使得期现套利交易可行同时恢复股指期货交易,可以消除股指期货价格的深度贴水,降低投资者的对冲成本,使股指期货发挥正常的风险管理功能
  • 详情 私募基金管理者的收益定价、风险选择与契约设计
    考虑到市场非完备和私募基金管理者风险厌恶的实际情形,本文根据效用无差别原理,得到基金管理者收益的确定性等价价值满足的偏微分方程,并运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管理者风险中性时的非系统风险溢价为零;非系统风险溢价的增大使得收益价值是自有资金率的递增凹函数;管理者的风险选择决定于非系统风险和风险厌恶程度,在有限期的情形下,风险中性型管理者会选择无限大的基金波动率,风险厌恶程度低(高)的管理者会选择尽可能大(小)的基金波动率;并从确定性等价的角度讨论了契约设计问题。
  • 详情 基于效用的集合理财产品定价
    考虑到市场非完备和投资者风险厌恶的实际情形,本文基于效用无差别定价原理,利用随机控制方法,得到集合理财产品价格满足的偏微分方程,运用有限差分法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当风险厌恶系数增加时,集合理财产品效用无差别价格随着产品封闭期延长先升后降;风险态度仅通过产品的非系统风险影响产品价格;若理财产品与市场相关性越弱(强),则风险态度对价格影响越大(小),特别地,若二者完全相关,即非系统风险为零,风险态度不对价格产生影响;产品价格是固定管理费率和超额收费率的递减的凸函数。
  • 详情 股权溢价之谜:模型修正及实证分析
    美国资本市场历史数据显示股票收益远远高于债券收益,不能用基于消费的资产定 价模型解释,Mehra and Prescott(1985)提出了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而 Campbell and Cochrane(1999)的习惯形成模型在用HJ方差界检验股权溢价之谜时受到局限。 本文对Epstein and Zin(1989,1991)的广义期望效用模型进行修正,使用随机贴现因子的HJ方差界来检验 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之谜,并比较CRRA 模型、Epstein and Zin的模型及本文修 正模型的定价能力。实证分析发现:(1)本文的模型要求消费者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为 2 左右就可以解释中国的高股权溢价现象,而且中国股票市场不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也不存在 无风险利率之谜;(2)同CRRA 模型、Epstein and Zin 的模型相比,本文的模型具有更强的 定价能力。
  • 详情 基于鞅测度的流动性风险溢价的测算
    本文研究了在一般市场条件下流动性风险的定价问题。首先借助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的无套利思想在鞅测度下对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定价,通过等价测度变换,使可交易资产的贴现价值过程转化为鞅过程,得到了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市场价格,进而给出了流动性风险溢价的计算公式。得到的风险的市场价格在同一市场中对于所有可交易资产都是相同的,并且这一价格对于所有投资者也都是相同的,不会因投资者的风险厌恶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 详情 最优消费投资与破产保护
    本文考虑一个面临经营性风险(非系统风险)的企业家,在给定的债务及企业所得税率下,如何通过消费平滑、企业资本投资、破产保护以及金融风险投资,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公司金融问题。本文得到了非风险中性下企业资本价值的半闭式解及相应的最优经营策略和最优破产阀值。对应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CAPM)理论,得到了企业家的期望收益率、贝塔系数、系统风险溢价和非系统风险溢价(idiosyncratic risk premium)。不同于传统观点,非系统风险溢价严格大于零。这些结论和数值计算表明,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对企业资本价值、最优资本结构,资本投资策略、破产水平、贝塔系数、非系统风险溢价、期望收益率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 详情 部分可逆投资与基于消费效用的资产定价
    本文考虑一个面临随机需求风险的企业家,如何通过消费平滑、风险对冲及有成本的动态调整资本资产规模,实现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公司金融问题。运用动态随机控制方法,得到了非完备市场与非风险中性下企业资本的平均价值与边际价值的半闭式解及相应的最优经营策略。基于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CAPM)理论,得到了企业家的期望收益率、企业的贝塔系数和风险溢价。数值结果表明,在非完备市场下企业家的风险态度对企业资本价值、贝塔系数、风险溢价、企业家的期望收益率及相应的最优经营策略等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 详情 货币效用函数辨析
    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源自于著名数学家Daniel Bernoulli(1738)为解决“圣彼得堡悖论”而提出的效用函数解决方案。然而,王文辉在《圣彼得堡悖论新解与不确定性估值》中证明了Bernoulli的效用函数解决方案是不成立的,因此,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是颇值得怀疑的。本文对传统效用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得到了一个效用函数族,并且首次提出了“效用阈限漂移”现象。进而通过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证明了货币的边际效用并非是单调递减的,而且效用函数与人们的风险偏好没有任何关系,从而纠正了微观金融经济学基础理论中长期存在的误区,为新的研究开辟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