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投入产出分析在政策模拟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价格政策模型和产品价格变动相互影响模型分析了投入产出在政策模拟中的应用。在所给案例中以农业部门为例,首先解析了农业部门折旧系数、劳动报酬系数和纯收入系数变动对各部门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农业部门的各种系数变动对农业部门影响最大,影响工业部门次之,对运输邮电业影响最小。其次分析了农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对各部门价格变动的影响,计算表明农业部门产品价格变动对工业部门影响最大,其它部门次之,对运输邮电部门影响最小,进一步表明工业部门对其它部门的价格变动感应程度最大,运输邮电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价格变动感应程度最小。
  • 详情 中国 IPO 询价制度下承销商和询价机构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收集中国询价制度参与各方的估值、报价和申购量等一手资料,对 2009 年 实施新股发行体制改革之后的中国询价制度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详细地分析了承销商和询 价机构的行为特征。研究结果发现:参与询价的机构家数与承销商所给的初始报价折扣具有 显著关系,真实折扣能带来询价机构报价的正回馈, 虚假折扣则会导致询价机构报价负回馈, 说明询价机构能有效辨别真假折扣, 具有发现新股价值的能力。 此外, 总体而言询价机构并 不会盲目的报高价,而是给出一个显著低于解禁日收盘价的报价,期望以此来获取新股一二 级市场价差。 对承销商行为的研究发现,监管层对网下新股配售总量限制过低的条款, 为承 销商利用询价机构的噪音高报价作为新股发行定价依据提供了便利, 使得新股的最终定价显 著高于询价机构报价的总体水平, 而承销商声誉能对这种新股定价的拔高行为具有一定约束 力。针对不同类别的询价机构的研究发现自主推荐询价机构的报价并不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但是其对最终定价具有显著影响。
  • 详情 中国证券公司多元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广义超越对数函数,本文考察了 2006-2011 年间国内 76 家综合型证券公司 业务经营的范围经济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 国内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普遍存在范围经济效应, 并且大型证券公司的范围经济效应比中小型证券公司高。 为此, 本文提出证券监管部门应该 鼓励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减少对证券公司业务开展的限制;鼓励证券公司之间的兼并。 证券公司应该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 详情 以生存分析方法构造信用风险模型
    现阶段,学术界主要通过结构模型和简化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建模, 并以此为基础对信用衍生品定价。由于信用风险评估的实质是度量在 一定时间内发生违约事件的概率,与流行病学领域的生存分析有相似 之处,本文借用生存分析常用方法重新定义信用风险模型,并在此基 础上构建信用衍生品定价模型。本文着重介绍生存分析基本函数、生 存分析常用参数模型和半参数模型在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应用。
  • 详情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推行以来,进口人民币结算额远大于出口人民币结算额。本文就这一问题分 析了人民币结算的福利情况及现有研究进展,并利用 VAR 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影 响因素。脉冲响应分析表明,中美利差扩大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将导致人民币结算额上升,中美通货膨胀率 差扩大和我国占全球贸易份额上升将导致人民币结算额下降,加工贸易使人民币结算额先上升后下降,金 融市场发展的影响不确定。方差分解表明,中美利差对人民币结算额变动的影响远大于其他几个因素,其 余依次为中美通货膨胀率差、人民币汇率预期、加工贸易、我国占全球贸易份额和金融市场发展,这表明 套汇套利是人民币结算的主要影响因素。
  • 详情 信用风险与整体风险的一致性角度下的银行竞争作用研究
    信贷自主和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中国银行业竞争格局逐渐形成,中国银行机构面临巨大挑战。本文 在多投入多产出系统下估计了银行 Lerner 指数值,并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技术对中国银行业 1998-2010 年具代表性的 14 家银行的竞争与稳定性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银行贷款市场管制的不断放松促进了价格竞争格 局的形成。(2)银行竞争对银行稳定性具有门限效应,仅在高市场力下显著,且并不否定非线性关系的存在;(3) 市场力在信用风险和银行整体风险上的影响并不必然一致。
  • 详情 外汇市场干预、汇率变动与股票价格波动——基于时变视角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加深,资本市场与外汇市场的关系愈加紧密。本文首次从投资者异质性和外汇干预的角度建立理论模型探讨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动态关系,模型结果显示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具有是时变性,且投资者异质性是导致时变性的重要因素。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采用SV-TVP-SVAR模型,利用2005年汇改后的数据实证研究了人民币汇率与我国股价之间的时变动态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汇率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显著地时变性;汇率变动与股价波动之间不一定存在汇率升值——股价上涨的同期关系,但对于我国而言,2009年之前存在人民币升值——股价上涨的联动效应,但2009年之后却出现人民币升值——股价下跌的联动效应。
  • 详情 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了谁?——基于企业过度投资的 DID 研究
    货币政策将显著改变企业外部环境,进而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特别是投资行为产生重 大影响。本文采用我国上市公司 2001-2007 年的相关数据, 验证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下不同企 业所受到的冲击。 笔者发现紧缩货币政策对公司过度投资存在异质性的影响: 紧缩货币政策 显著抑制了小规模、担保能力弱的公司的过度投资;却未发现国有化比率低的公司过度投资 受到抑制的证据,对民营企业的融资 “歧视”并不存在。该研究深化了关于企业过度投资 的理论,进一步扩展了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
  • 详情 金融供应链系统:商业银行群态决策下信用风险测度的新模式研究
    本文研究了在金融供应链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价机制。通过选取以上 海汽车为核心企业的 89 家关联中小企业数据,运用主成分 logistic 回归方法结合传统银行 信用评价方法建立风险评价组合模型,并比较分析供应链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授信模式的中 小企业授信概率之间的差异,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信用风险评定提供参考。 研究 得出:传统银行授信模式受到财务指标、市场风险、是否关联交易等静态硬性指标的约束, 选择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供应链金融模式下,构建包括交易方式、交易商品的价值、 质物变现能力、交易双方的合作情况等变量, 有效地提升了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交易中的 谈判地位,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 详情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一个分析框架
    当前世界货币体系的危机和变革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建立一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是现阶段防范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必要工作。本文在分析和识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与传导机理基础上,设置了一套风险衡量的指标体系,然后探讨了金融风险预警阈值和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并对目前有关金融风险预警方法模型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特征提出了风险预警方法模型选择要注意的问题。本文研究旨在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设计一个动态、开放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