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限售股份交易制度与公司股票价格波动性研究
    本文比较研究了《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颁布前后,限售 股份交易制度对股票收益及其波动性的影响差异,并重点分析了基于大宗交易平台的机构 “二传交易”③行为是否有助于降低限售股份交易对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冲击。基于事件研究 法分析结果显示,以《指导意见》为主旨的机构“二传交易”行为并未有效减缓限售股交易 对二级市场股票股价波动性的冲击。进一步地研究还发现,在公司控股股东、管理者出售, 拥有交易所席位且交易活跃的机构投资者“接盘”的条件下,大宗交易平台的限售股份的“二 传交易”对股票价格波动性冲击更大。
  • 详情 信息竞争性披露、投资者注意力与信息传播效率
    最近的研究表明,信息的集中披露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导致市场面对大量信息不能 及时作出充分反应。本文借鉴认知心理学关于注意力分配领域的研究,将企业的盈余公告信息 进一步分成市场层面、板块层面和公司层面三部分的基础上对我国投资者的注意力在这三者之 间分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提出了“投资者注意力分类聚焦假说”,即信息竞争性披露的 增加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市场和板块层面的信息处理,而降低了投资者对公司层面信息的处理 能力。当市场和板块层面的信息在市场定价中起主导作用时,信息竞争性披露的增加将提高投 资者市场反应。我们的结果显示,多信息日投资者对于未预期盈余的及时市场反应显著强于少 信息日;从盈余公告后的漂移程度方面看,在多信息日公告盈余信息的企业,盈余公告后的漂 移程度显著低于在少信息日公告的企业。我们研究的引申意义在于,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提 高股价对公司层面的信息反应是优化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效率不可忽视的因素。
  • 详情 我国沪深两市A、B 股公告效应的比较:存在内幕交易吗?
    本文选择同时发行A、B 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事件研究法研究不同类型事件(有 利、不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实证检验并对比了同一上市公司股票在A、B 股市场的公告反应,研 究发现,沪市A、B 股间存在单向的信息流动;深市可能存在内幕交易;沪深A、B 股市场的投资者 结构不同是A、B 股对公告反应不同的重要原因。
  • 详情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稳健性分析:来自中国城市数据的经验证据
    分析FDI 影响因素的稳健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利用中国2001-2004 年 219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极值边界分析法(EBA)对FDI 影响因素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并 在此基础上得到FDI 流入实证模型的稳健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在影响FDI 方向上有 争议的因素在改变信息集的条件下表现出较弱的稳健性,人均GDP 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及基 础设施建设相关指标对FDI 流入具有稳健和重要的解释力。政策建议方面,本文研究强调了 基础设施建设对吸引FDI 的重要作用。
  • 详情 信息解读对于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模型与检验
    本文从大众对于各种信息产生不同解读从而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角度入手,在提出 所有人对信息的解读将最终反应在股票价格上、信息最终传递到所有人群中需要时间、人们的判断和决定受当下已做出行为人群的影响三个假设前提下,构建了信息解读模型,并用我国近期的数据对此模型进行了检验。通过该模型,可以预测当新信息产生后,人们如何解读以及最终对于股票价格的影响。
  • 详情 交易效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本文在Yang(1999、2000)、李敬(2007、2008)的基础上,对新兴古典经济学投资-储蓄模型进行了改进,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差异导致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面板数据证明了金融发展水平的内生机制,商品、信息、金融市场的交易效率和教育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导致金融发展水平分别提高0.089525、0.035013、0.710387和1.128221个百分点;金融发展通过交易效率等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利用1998-2007年的金融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指标计算除了省际、区域基尼和泰尔系数,并对两个指标进行回归,得出了金融发展差异是经济增长差异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最后,本文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详情 高利率捍卫汇率稳定理论研究综述
    按照传统观点,在遭受投机攻击时,中央银行的典型做法是提高短期利率来捍卫本国货币和汇率制度。但批评者认为,高利率会增加经济增长的成本,反而容易引发信用恐慌和产出减少,使投机者更有动机进行攻击,最后在外汇储备即将耗尽前,中央银行权衡得失后不得不实行浮动汇率制。尽管两方的争论越来越激烈,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没有哪种说法是决定性的,反对的观点正逐渐取得上风。
  • 详情 银行理财业务中的风险沟通机制
    银行理财业务在我国取得了迅速的发展,规模日渐壮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信息披露不及时,营销宣传失真乃至欺骗客户等,对于这些现象,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说,主要是风险沟通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对银行来说,发行理财产品,既要在银行内部进行充分的风险沟通,也要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交流,只有做好这内、外两部分的风险沟通,才算是实现了有效的风险沟通。
  • 详情 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企业风险管理(ERM)作为风险管理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五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从多个领域的分散研究向全面风险管理(ERM)一体化框架的演进,其中风险管理理论和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是两大理论来源,风险管理理论经历了从传统风险管理、财务波动性风险管理向ERM的发展,而内部审计与控制理论也经历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向企业风险管理的演进,上述两大理论的发展都指向了ERM的方向,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最终实现了集成发展,成为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 详情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框架研究述评
    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发布以后,COSO—ERM 框架也成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框架,但是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使得COSO—ERM框架的有效性受到了怀疑,发展新的风险管理分析框架成为必然要求。而梳理已有风险管理框架则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风险管理“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三个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风险管理分析框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