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

  • 详情 探析房地产企业与银行的合作博弈
    自1998年我国取消福利住房改革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迅猛发展,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市场,它涉及到许多利益主体的博弈。由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近年来,房地产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博弈逐渐成为焦点。多数文献主要研究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将则主要通过一个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来探析银行和房地产企业的合作博弈过程及其可行性,并就如何促进两者之间的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海外上市地点和企业资本结构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的企业的比较研究发现,香港上市企业的债务比例要显著高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而且两地上市企业的特征差异(包括企业规模、行业分布、资产结构、盈利能力、投资机会等)无法解释它们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我们猜想两地资本结构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地在信息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我们的实证分析支持该假说。
  • 详情 风险投资声誉对上市公司IPO抑价和长期绩效的影响
    本文以2006-2010年深圳中小板上市的风险投资支持企业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声誉对其支持企业的IPO抑价以及上市后长期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风险投资声誉对IPO抑价无显著影响,但是低声誉的风险投资存在着过早将所支持企业推向IPO市场的动机;其次,风险投资声誉与被投资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两种类型的企业上市后的经营业绩均出现了下滑,股票的收益情况也差于大盘,但是高声誉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业绩下滑程度更小,股市回报也相对较好。
  • 详情 海外上市地点和企业资本结构(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本文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在香港和美国两地上市的企业的比较研究发现,香港上市企业的债务比例要显著高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而且两地上市企业的特征差异(包括企业规模、行业分布、资产结构、盈利能力、投资机会等)无法解释它们在资本结构方面的差异。我们猜想两地资本结构的差异可能是由于两地在信息环境和制度环境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我们的实证分析支持该假说。
  • 详情 混合撤单模式的设计在开放式集合竞价中的作用: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本文采用博弈论,特别是廉价博弈的思想,以及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分析了先允许撤单后禁 止撤单这种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均衡结果。研究发现,混合撤单模式的设计具有两重作用: 既能减少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能抑制价格操纵。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进一步表明,与 封闭式集合竞价相比,具有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确能显著增加开盘交易量,并且能提高开 盘前阶段的价格发现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开盘价格确定方面,具有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 合竞价是一种更有效率的交易机制
  • 详情 中小企业间关系及其商业信用融资的实证研究 ——社会资本的视角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配给的存在,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能够从银行获得贷款。作为银行信贷的一种替代,商业信用为中小企业获取融资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本文借鉴了社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重构了中小企业采用商业信用融资动机的理论基础,对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中小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做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一、因市场交易活动引致的中小企业间的直接关系与企业商业信用之间呈“U”型关系;二、因企业参与商协会、尤其是省级的商协会而产生的间接关系对其获取商业信用融资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三、由于行业性质的差别,前两个发现在不同的行业内并不具有普适性。
  • 详情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研究
    本文以2003-2008年中国A股市场非金融类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不同控股股东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及起作用的路径。研究发现:一方面,控股股东的国家所有权性质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约束,显著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其对外部融资的敏感性随控股股东的政治干预能力的增强而降低,这一优势在货币政策环境变化时更为明显,并随着政府干预能力的增强作用增大。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代理链条过长和所有者缺位加剧了企业的代理冲突,显著损害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地方政府控制企业的代理问题最为严重。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地降低了所有权性质的代理成本,但作用有限。因此,国家所有权性质虽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但其过高的代理成本对于公司价值的损害说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 详情 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
    长期投资理念一直为监管部门所大力提倡,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利用2005-2009年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季度数据,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稳定性对公司绩效(包括经营业绩与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稳定性越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越好、市场价值(托宾Q)越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仅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稳定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稳定,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本文的研究支持了机构投资者具有公司治理作用的观点,同时为监管部门所提倡的长期投资理念提供了证据支持。
  • 详情 借贷投资和资产价格泡沫:理论与实证分析
    现代金融市场上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借贷投资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收益不对称和风险转移问题,这会造成资产价格膨胀形成泡沫。文章选择代表性投资者的借贷投资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贷款价值比(LTV)进一步扩展Allen-Gale模型,并用LTV的动态调整来说明金融市场上资产价格泡沫生成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通过模拟分析得出:利率不变时,LTV越大,资产价格泡沫程度越大;LTV不变时,利率越低,资产泡沫程度越大。因此,遏制资产价格泡沫的关键是降低LTV、提高利率。
  • 详情 高管股票股权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
    本文分析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的信息披露行为。基于对法规规定的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股价表现的分析发现,公司股价在定价基准日前后呈现“先抑后扬”的趋势。并且,定价基准日前上市公司披露坏消息的频率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还发现,期权定价方法与总经理获得的期权比例对定价基准日前后公司的股价与信息披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当行权价格依据区间均值定价或公司高管获授的期权比例较高时,定价基准日前公司股价有更低的异常收益,且在公司高管获授的期权比例较高时定价基准日前对坏消息披露频率的增加程度也更为明显。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上市公司的高管会在行权定价基准日前后择机地进行信息披露,以提高期权价值、降低行权成本。本文进一步证明了在信息不对称存在与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受到法规中期权定价方法的驱动,会有新的代理成本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