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价值

  • 详情 基于RIM模型的中国A股泡沫测量及有效市场下泡沫空间的探讨
    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一体两面,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对立。本文回顾了有效市场假说(EMH)的理论,并基于剩余收益模型(RIM)方法,以A股市场为例对中国A股市场的内在价值、股市泡沫率进行了分析与衡量。A股历史泡沫率的中位数超过20%,在2001-2019年的统计期内A股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在过去的30年发展中,中国股市还为构建具有高效纠错的市场机制,其中有“政策市”等人为干预的因素,使得市场价格长期以来偏离企业内在价值。从投资的角度,A股历史泡沫率与未来5年投资收益率(CAGR)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本文对A股泡沫空间的测量与市场有效性的探讨,对于构建更具效率的A股市场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融资融券不对称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
    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交易机制不对称现象。本文研究融资融券不对称交易制度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定价偏差程度取决于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并且在低估和高估时呈现不同的模式。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高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对价格发现效率的负面效果则会随着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低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反而使得股价更快向其内在价值靠近,因而提升价格发现效率。随后,本文通过我国A股交易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对于监管层来说,发展和完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首要任务便是使融券卖空发挥其逆向调节市场的基本功能。
  • 详情 交割地点选择权与期货价格
    通过构造投资组合策略,证明交割地点选择权会压低期货价格。在测算交割地点选择权内在价值的方法上,根据存在多个交割地点时,多头要求“现货溢价”弥补因交割地点不确定带来的额外风险的逻辑,提出把交割地点选择权转化成看涨期权,利用期权定价公式方便的推算交割地点选择权内在价值的方法。以2007年1月到2011年3月间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豆粕期货为样本,实证结果证明交割地点选择权是造成豆粕期货市场出现“现货溢价”主要原因的假设,还证明将交割地点选择权转换成看涨期权,使用期权定价公式估计交割地点选择权价值的方法,所得结论贴合实际,具有较高实用性。
  • 详情 资产价格、通货膨胀与最优货币政策——理论分析和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
    本文首先建立开放经济下的资产价格和货币政策的理论模型,运用最优化方法推 导出央行利率政策最优反应函数,然后运用VAR 方法分析了股价、产出、通胀率和货币政 策的关系,最后运用State-Space 方法计算出央行应对资产价格的时变反应系数。笔者发现: 央行的最优利率政策应对资产价格做出非负反应,且反应系数大小与产出的利率弹性和资产 内在价值的利率弹性成负相关,与资产价格的财富效应等成正相关。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股价 显著地影响通货膨胀,利率相对于货币供应量来说能更有效地调控股价。
  • 详情 创业板IPO发行定价与抑价研究
    本文对主流IPO抑价理论中发行价低于内在价值的假定提出质疑,运用剩余收 益估值模型、随机边界定价模型和回归模型,首次检验了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IPO发行定价合理性。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IPO发行定价偏离内在价值,具有显著的下边界特征,存在价格泡沫。接着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创业板IPO抑价原因,发现与国外IPO发行定价时的故意抑价不同,二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产生抑价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对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 详情 开放条件下的商业银行最优化行为与房地产价格泡沫——扩展的PW模型与中国经验
    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avlov 和Wachter 清晰地阐述 了商业银行对抵押贷款看跌期权内在价值的低估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使其脱离基础价值,即 产生泡沫。但是其假设条件缺乏一般性,并且没有考虑开放条件下的汇率风险。本文在对其 假设条件进行修正,并添加汇率因素的基础上,对PW 模型进行扩展,从而得出开放条件下 商业银行最优化行为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相关分析模型。最后,采用我国2005 年7 月至2008 年9 月的月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基本证实了模型的结论:房地产价格与利差和汇率负相关, 与存款利率正相关。
  • 详情 不确定信息理性预期、均值复归与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挑战
    本文将不确定信息引入了理性预期模型,并通过贝叶斯统计理论与市场序列均衡理论探讨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指出股票价格充分揭示所有可得信息等价于价格的均值复归性,而并非Fama 所说的零期望利润性,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进一步的论证表明股票价格的序列均值等于股票的内在价值,信息有效意味着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并非下期价格对上期价格的随机偏离,市场效率的高低表现在股票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最后,利用均值复归理论和上证指数数据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有效性进行检验,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开放条件下的商业银行最优化行为与房地产价格泡沫——扩展的PW模型与中国经验
    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avlov和Wachter清晰地阐述了商业银行对抵押贷款看跌期权内在价值的低估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使其脱离基础价值,即产生泡沫。但是其假设条件缺乏一般性,并且没有考虑开放条件下的汇率风险。本文在对其假设条件进行修正,并添加汇率因素的基础上,对PW模型进行扩展,从而得出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最优化行为与房地产价格泡沫的相关分析模型。最后,采用我国2005年7月至2008年9月的月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基本证实了模型的结论:房地产价格与利差和汇率负相关,与存款利率正相关。
  • 详情 中国证券三因素定价模型实证研究
    本文采用1994年至2006年我国深沪两市的相关年度和月度数据,对解释单只股票收益率的三因素模型在中国资本市场分组数据中的适用性进行实证研究;同时,通过构造解释股票组合超额收益的三因素模型,对中国股市股票组合的超额收益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在对个股的定价中,内在价值因素、技术因素和流动因素对股票收益率均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技术因素,其次是流动性因素,最后才是内在价值因素。(2)三因素模型对小规模成长股(SG)的解释力并不高,而对其他五组股票(SN、SV、BG、BN、BV)均具有较好的解释力。(3) 通过对投资组合超额收益率的三因素模型的实证发现:三因素模型对高流动性类股票具有更好的解释力;技术因素即市场指数(大盘情势)明显地反应出对股票组合的收益率的风险定价因素。内在价值因素对股票组合的超额收益的解释力不显著。
  • 详情 股票投资价值灰色系统模型及应用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股票内在价值”对于投资的重要性,随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的兴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和普通投资者却难以采用。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方法。本文探讨了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在股票价格预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