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

  • 详情 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因子分析法研究
    2009年10月我国创业板市场正式在深圳成立,创业板市场定位于成长性较好且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本文以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12项关键财务指标,利用2009-2011年度公开财务数据,构建评价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对财务数据披露完整的26家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成长性的公共因子以及各公共因子对成长性的贡献率,最后通过计算得出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表明江苏创业板上市公司普遍发展良好,成长性较强,没有发现上市公司有业绩“变脸”情况发生。
  • 详情 投行声誉、PE背景与IPO企业盈余管理
    本文根据我国市场制度环境,以审核通过率测度投行声誉,从证监会发审委审核角度研究了投行声誉、PE背景以及二者共同作用对于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利用2009—2011年中小板与创业板IPO企业的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投行声誉与PE入股比例均分别能抑制IPO企业盈余管理;PE背景会对投行声誉抑制企业盈余管理的作用产生一定替代效应。我们的研究结论表明,加强发审委审核要求,不但能够直接提升IPO企业质量,还有助于在一级市场形成投行审核通过声誉,间接促使投行与PE抑制企业盈余管理。
  • 详情 分配机制改革能否提高IPO定价效率 ——基于一个自然实验的研究
    本文利用2009年至2011年首次公开发行并在主板、中小板块和创业板上市交易的公司相关数据,通过一个自然实验过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IPO超额申购分配制度变化对IPO发行抑价的影响,并评估了相应改革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取消超额申购平均配售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提升中小板IPO发行定价效率,而对创业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影响创业板IPO发行抑价的仍然是二级市场上的非理性因素。
  • 详情 私募股权、天使资本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
    论文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前股权投资者进行了界定和区分,然后采用手工整理数据考察了私募股权资本和天使资本对创业板公司的投资行为,重点研究了两种资本对IPO抑价率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私募股权资本往往投资于高估值行业且入股的企业资质较差,不能发挥认证作用,导致其持股的公司有更高的IPO抑价率。相反,天使资本投资往往投资于资质较好的企业,并且愿意投资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其持股对IPO抑价率并无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创业企业审慎选择融资来源、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进行理性投资、以及监管部门加强行业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详情 私募股权、天使资本与创业板市场IPO抑价
    论文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上市前股权投资者进行了界定和区分,然后采用手工整理数据考察了私募股权资本和天使资本对创业板公司的投资行为,重点研究了两种资本对IPO抑价率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私募股权资本往往投资于高估值行业且入股的企业资质较差,不能发挥认证作用,导致其持股的公司有更高的IPO抑价率。相反,天使资本投资往往投资于资质较好的企业,并且愿意投资负债率较高的企业,其持股对IPO抑价率并无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创业企业审慎选择融资来源、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进行理性投资、以及监管部门加强行业引导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 详情 (博士生论坛征文)企业创业板上市前为何引入私募股权投资者?——基于权衡视角的实证研究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权衡观点来阐述创业企业在上市前引入私募股权资本的动机和后果。我们采用有别于以往文献的一手数据考察创业板企业进行上市前私募股权融资的行为,研究发现,引入的私募股权投资者不能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也不能改善公司治理,而且在上市过程中产生了更大的IPO抑价及更高的发行成本,但私募股权投资者会显著提高企业向中国证监会申请首发时的审核通过率。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一种新的权衡观点:创业企业是否引入上市前私募股权投资者,是在基于对融资成本(损失)和顺利发行(利得)二者进行权衡之后做出的选择。最后,我们对中国创业板市场完善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 详情 基于创业板市场的中小企业融资分析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随着我国创业板市场的运行,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创业板市场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因此,中小企业应当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具体来讲,不仅要完善企业制度,而且要做好企业上市准备工作。此外,政府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上市融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 详情 CVC与IVC联合投资对创业企业价值增加的影响研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完善以及创业板的推出,风险投资必将会成为我国未来中小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本文从创业者的视角去解释创业企业价值增值的来源,并对这些增值来源进行分析评价,以便创业企业能根据附加值的大小来选择能与之合作的投资者。为此,本文在界定了相关概念,提出了两个假设后,设计了判断增值服务水平的因素模型,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一因素赋权重值,之后结合案例计算出增值指数(AVI),衡量创业企业价获得的增值服务的大小。研究结论认为,对创业企业来说最需要的是市场方面的支持,其次是管理支持,最后才是技术支持,并预言CVC会挤压IVC的生存空间甚至在提供管理支持方面会取代IVC。
  • 详情 创业板IPO发行定价与抑价研究
    本文对主流IPO抑价理论中发行价低于内在价值的假定提出质疑,运用剩余收 益估值模型、随机边界定价模型和回归模型,首次检验了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IPO发行定价合理性。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IPO发行定价偏离内在价值,具有显著的下边界特征,存在价格泡沫。接着进一步实证检验了创业板IPO抑价原因,发现与国外IPO发行定价时的故意抑价不同,二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产生抑价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结果对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 详情 中小企业板:“准创业板”还是“小主板”?
    论文以中国深沪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04-2008年的横截面数据为基础,分析讨论了中小企业板的实际市场定位和创业板的推出方式选择问题。经验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与主板上市公司相比,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具有规模小、固定资产比例低而流动资产比例高、总负债水平低而流动负债比例高、高成长性、高盈利能力的特点,基本符合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公司特征,中小企业板符合其最初的“准创业板”目标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讨论了创业板的“渐进式”推出方式,并对这种方式的可行性作了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