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转换债券

  • 详情 投资者异质信念下可转换债券赎回策略研究
    可转换债券现有研究模型多建立在投资者理性范式之下,较少考虑投资者异质信念的影响,易造成可转换债券定价偏差,市场上所存在的众多异象如推迟(或者提前)赎回至今也未能获得良好的解释。本文尝试将行为金融理论引入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之中,采用投资者的后悔厌恶来表征投资者的异质信念,构建了投资者异质信念下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重点探讨了异质信念对可转换债券赎回策略的影响。理论模型及数值实验结果均表明可转换债券发行者的后悔厌恶情绪是可转换债券推迟(或者提前)赎回的一个重要原因。
  • 详情 可转换债券的效用无差别定价 (博士生论坛征文)
    假设公司价值和公司股票价格可以观测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只有股票可以交易,公司还发行不可赎回、不可回售、不可违约的零息可转换债券,债券持有者有权利(但没有义务)在债券生命期内按一定比例将债券转换为股票。本文显式地给出了债券持有者的最优转换策略、以及可转换债券的效用无差别购买价格,给出了数值算例和对比分析。
  • 详情 可转换债券能制约公司的无效投资行为吗?——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
    尽管可转换公司债券在改善无效投资方面具有理论上的优良性质,但对其治理功能 的实证考察却十分缺乏。以Shleifer(1989)的分析框架为基础,本文所构建的研究模型着 重于分析可转债对无效投资的治理作用及可转债各具体条款设计与投资效率改善之间的关 系。结果表明,可转债能够实现对公司无效投资的双向治理。以2000至2008年间我国可转债 发行公司为样本所进行的实证检验也部分支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具体来说,可转债的 发行能够显著改善公司的投资不足问题,但对于过度投资的制约却表现为短期效应。各具体 条款对投资效率改善的作用并不明显,只有赎回条款能有效缓解公司的投资不足行为,而向 下修正条款的作用则依赖于其表决机制。
  • 详情 可转换债券与股票市场波动关系研究——基于VAR模型和G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在对可转换债券与股票理论关系、相互影响机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VAR、等计量经济学和时间序列方法对两个市场存在的动态传导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序列的条件波动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表明两个市场对共同信息的反应速度及收益率变化程度是相近的。
  • 详情 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可转债机会
    中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在沉寂多年以后,从2002年开始复苏,到2003年逐渐得到机构投资者的认可。本文分以下5各方面简单地介绍。 1)可转债应是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工具之一 (2) 机构投资者看中转债的哪些优点 (3) 可转换债券投资的赢利或套利模式 (4) 国外可转债的发展情况 (5) 国外可转债投资如何操作。
  • 详情 我国可转换债券特点及定价方法分析
    可转债由于其结构复杂,所以其价格很难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描述。传统的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公式与市价有较大差异,所以本文在对中国可转债市场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后,总结出了根据市场所表现出的特点设计更简单实用的公式,一种方法是在常规定价公式上作简化和替代处理;另一种方法是因素分析法。最后对实际的可转债进行了分析和定价。
  • 详情 证券设计与风险资本融资
    我们证明可转换债券可以解决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之间双边的道德风险问题,通过适当的合约设计双方的最优努力水平将是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对应于阶段融资,风险投资中的证券应设计为阶段性的次级债权合约加上认股权证,由于逆向选择的原因次级债权并不会要求过高的利息。风险投资家通过增强附属条款和获取控制权得到了风险补偿,但这削弱了债权的显性激励特征。出于声誉以及后续融资的考虑,尽管没有显性激励,创业者前期的努力也严格为正。阶段融资随时保持退出的权利对创业者产生了激励,但也可能诱使创业者粉饰业绩。
  • 详情 中国可转换债券折价发行的理论分析
    郑振龙和林海(2004)利用金融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对中国的可转换债券进行了合理的定价。定价结果表明,中国可转换债券的发行价格远低于其合理的价格,存在着可转换债券的低估现象(under-pricing)。本文则是立足于这个基本结论,提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用于解释这种折价发行的现象。分析结果表明,为了实现国有非流通股股东净资产最大化的目标,折价发行可转换债券是一种必然的选择,造成的结果是原有流通股股东价值的减小
  • 详情 信用风险作用下可转换债券的定价
    在研究可转换债券定价问题时考虑信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基于强度理论,本文建立了考虑信用风险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给出了对应于不同条款的边界条件,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求解。针对民生转债(100016)进行了数值模拟,将理论值与市场数据进行了比较,讨论了考虑信用风险后对理论值的影响。
  • 详情 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可转换债券融资的理论思考
    本文扩展Stein(1992)的模型,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企业对不同融资工具的选择,包括发行普通债券、可转换债券以及股票三种融资形式。控制权利益的存在使得“好”企业有内在动力发行可转换债券,Stein模型中无成本的分离均衡将不是唯一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而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利益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代理成本,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对此有必要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