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效应

  • 详情 指数效应存在吗?——来自“沪深 300”断点回归的证据
    学界关于指数效应研究一直争论不断,尤其我国沪深 300 指数,文献中结论几乎完全相反,本文表明这些结论差异可能源自传统回归方法的缺陷。针对 Beneish 和 Whaley(1996)称作“标普游戏”(套利)的指数效应,本文利用断点回归实验,验证了沪深 300 指数效应,并通过双重差分(DID)和异常收益率分布检验验证实验结果稳健性。沪深 300 指数成分每年按照市值排名高低调入调出指数,提供难得自然实验环境。排名断点的处置效应显著,调入股票相对其对照组(未调入指数的股票)出现了大约 15%的正异常收益率,调出股票宣告日前相对于其对照组(保留在指数的股票)产生大约 10%的超幅下跌,并在宣告日后第 6 天发生反转回复到宣告前水平,但是显著性不足,说明我国沪深 300 指数效应不具有对称性。
  • 详情 个体投资者交易偏好与股票收益(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噪音交易是影响股票收益的重要风险因素,对于那些套利成本较高、噪音交易活跃的股票,噪音交易者需求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以我国个体投资者2006年-2011年的交易数据为样本,发现他们更偏好对小规模、高账面市值比、低价格、高收益和高特质波动的股票进行交易,且其对股票的需求变动存在显著的系统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本文发现个体投资者需求变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程度与其交易偏好显著相关,此结论为噪音交易影响资产价格提供了实证支持。
  • 详情 市场群体的交易性条件反射及其量化方法
    本文通过我国股市的高频数据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市场群体的学习和心理行为。我们根据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首次提出一个交易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成交量-价概率波方程中的成交量概率来计量市场群体交易性条件反射的强度。我们发现:总体来说,平均收益率与交易性条件反射强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市场群体对收益率的心理预期显著地表现了卖出的处置效应和买入的羊群行为,并且该“羊群”对价格趋势的心理预期明显地大于其反转的;第二,我们还发现在细分后的某一时期,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我们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他们的交易行为“异象”。
  • 详情 市场群体的交易性条件反射及其量化方法
    本文通过我国股市的高频数据和相关性分析来研究市场群体的学习和心理行为。我们根据心理学中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首次提出一个交易性条件反射的概念,用成交量-价概率波方程中的成交量概率来计量市场群体交易性条件反射的强度。我们发现:总体来说,平均收益率与交易性条件反射强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市场群体对收益率的心理预期显著地表现了卖出的处置效应和买入的羊群行为,并且该“羊群”对价格趋势的心理预期明显地大于其反转的;第二,我们还发现在细分后的某一时期,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我们用条件反射来解释他们的交易行为。
  • 详情 中国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
    本文利用深圳证券交易所所有投资者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基于财富水平,将个人投资者分为小个人组、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三类,在此基础上,研究分类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结果显示,小个人组的交易行为左右了个人总体的行为,而中个人组和大个人组的行为与机构极其相似;小个人组和个人总体在买入时,从短期来看采用反转策略,从长期来看采用动量策略,卖出时均采用反转策略;中个人组、大个人组和机构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在买入时都采用反转策略,卖出时都采用动量策略。同时我们发现,小个人组趋于非理性,是风险偏好型投资者,具有损失厌恶心理,并且存在处置效应和周内效应;而中个人组、大个人组和机构投资者是风险厌恶型投资者。
  • 详情 证券价格波动的交易性条件反射模型
    基于解析的成交量价概率波分布函数,用成交量概率描述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和强度,我们根据市场群体的心理行为,构造了一个关于价格波动和收益信息的交易性条件反射的理论模型。应用此模型对中国股市高频数据检验,我们主要有以下发现:1)总体来说平均收益率与交易性条件反射强度变化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在泡沫破裂前、后两个时期,它们之间的正相关缺乏显著性;3)比较特殊的是上证指数在牛市上升的一段时期内,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我们的模型和实证能够同时检验股市中的处置效应和羊群行为,并且解释过度交易等市场异象。
  • 详情 从中国“众”字说开去:处置效应的民族文化心理分析
    “处置效应”在全世界各国的投资者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但中国证券投资者中表现特别明显。中国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行为与中国的民族文化相关,特别是与中国人的好面子文化和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相关。中国证券投资者三个主要投资行为,即过于自信形成的短线操作行为,过于自卑形成了从众行为和过于看重社会关系中的面子而放弃自我的处置效应行为,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互为表里相互加重的关系,三者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交互作用,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短线操作特别频繁。
  • 详情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投资策略研究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独特的制度背景,加之发展历程较短,个体证券投资者的行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非理性,投资者采取何种投资策略对于其能否克服行为的非理性带来的风险并进而利用其他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来获取收益至关重要。本文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深入考察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行为的主要特点,从市场制度、社会文化、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等角度分析其行为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处置效应、政策依赖、过度自信和羊群行为等提出个体证券投资者应该采取的有效投资策略。
  • 详情 什么影响着投资者的交易?
    Grinblatt 和Keloharju(2001)利用芬兰股票市场1995-1996年的交易数据,对什么促使投资者交易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某一营业部近万个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对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卖出与持有选择、卖出与买入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投资者所处的亏损或盈利状态对选择卖出还是持有具有重要的影响。历史价格或成交量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盈利状态或亏损状态的投资者的卖出或持有倾向发生不同方向的变化。在剔除投资者所处的亏损或盈利状态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后,处于中等亏损程度的小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处置效应,而大中型投资者的严重亏损使其卖出倾向增加。(2)与Grinblatt 和Keloharju(2001)一样,近期个股价格的变化、个股价格的历史波动、大盘历史走势与波动均对卖出与持有选择、卖出与买入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方式与Grinblatt 和Keloharju(2001)有所差异。(3)在本文新增变量中,个股历史换手率变化、重大政策和事件、历史价格和成交量的变化趋势及形态、市场普遍大涨(大跌)等均对卖出与持有选择、卖出与买入选择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大投资者和小投资者的影响方式和方向是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