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值

  • 详情 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和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研究
    本文以2003-2008年中国A股市场非金融类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不同控股股东所有权性质对上市公司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及起作用的路径。研究发现:一方面,控股股东的国家所有权性质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融资约束,显著降低了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其对外部融资的敏感性随控股股东的政治干预能力的增强而降低,这一优势在货币政策环境变化时更为明显,并随着政府干预能力的增强作用增大。但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代理链条过长和所有者缺位加剧了企业的代理冲突,显著损害了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市场价值,地方政府控制企业的代理问题最为严重。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有效地降低了所有权性质的代理成本,但作用有限。因此,国家所有权性质虽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但其过高的代理成本对于公司价值的损害说明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 详情 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性与公司绩效
    长期投资理念一直为监管部门所大力提倡,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会对公司绩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利用2005-2009年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季度数据,研究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稳定性对公司绩效(包括经营业绩与市场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稳定性越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越好、市场价值(托宾Q)越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不仅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与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稳定性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稳定,公司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本文的研究支持了机构投资者具有公司治理作用的观点,同时为监管部门所提倡的长期投资理念提供了证据支持。
  • 详情 公允价值决策相关性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公允价值会计已在实践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决策相关性理论研究上已取得许多重要进展。但对于涉及定量分析的问题,如,“如果两个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相同,这两个企业的市场价值是否相等”,现行的公允价值理论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其原因是,当前的公允价值相关性理论研究尚缺乏模型化研究范式。通过评述现有的公允价值相关性理论,研究公允价值理论研究缺失经济模型的原因,提出进一步构建模型化的公允价值相关性理论的重要意义和基本思路。
  • 详情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披露的市场反应研究
    本文以媒体在2002-2009 年公开披露的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案件为样本, 采用多因素市场模型和事件研究法,分析了操作风险案件信息披露对上市银行市场价值造成 的影响。研究发现,操作风险案件被公开披露后,上市银行的股价呈现显著的负面反应;这 种负效应在披露日前已经出现,表明该类信息可能被提前泄露;非参数的秩检验表明,这种 负效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平均而言,每千万元的操作风险涉案金额将会导致上市银行3.2 亿元的市值损失。因此,本研究对商业银行资本金的计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 详情 股利折现模型的谬误、修正与成立条件
    传统的股利折现模型反映的是持续经营下企业的市场价值,导致企业市场价值定价上的谬误,因为在某些情形下,企业实行有限期经营反而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改进截尾方法与Farrell的持续期限理论,提出修正的股利折现模型,以消除这种谬误.证明了修正模型具有很好的数学分析性质,并用以简要证明折现率与企业最大化其市场价值经营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这种内在联系,研究折现率的经济含义和传统的股利折现模型成立的条件.
  • 详情 股利折现模型的修正与逼近论方法应用
    传统的股利折现模型反映的是持续经营时的企业市场价值,导致企业市场价值定价上的谬误,因为在某些情形下,企业实行有限期经营反而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改进截尾方法与Farrell的持续期限理论,提出修正的股利折现模型,以消除这种谬误。为便于修正的股利折现模型的实际应用,从逼近论的视角,提出可通过选择适当的经营期限,以有限期经营合理近似企业真实经营方式。这样的近似处理,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并不大,将更方便于修正模型的实际应用。
  • 详情 股利折现模型的修正与企业最大化其市场价值的经营期限
    传统的股利折现模型反映的是持续经营时的企业市场价值,导致企业市场价值定价上的谬误,因为在某些情形下,企业实行有限期经营反而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改进截尾方法与Farrell的持续期限理论,提出修正的股利折现模型,以消除这种谬误。修正后的模型,首先需确定企业最大化其市场价值的经营方式(持续经营或是有限期经营)。这样的修正,似乎不利于直接的应用。为此,本文给出判别准则,包括一般准则和股利增长情形下的特殊准则,以确定企业最大化其市场价值所需的经营年限。一旦确定了经营年限,依模型企业市场价值的定价问题就可以确定下来。
  • 详情 股利折现模型的修正与折现率的选择
    传统的股利折现模型(CDDM)反映的是持续经营时的企业市场价值,导致企业市场价值定价上的谬误,因为在某些情形下,企业实行有限期经营反而可实现企业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改进截尾方法与Farrell的持续期限理论,提出修正的股利折现模型(MDDM),以消除这种谬误.利用MDDM的数学性质,研究了折现率与企业最大化其市场价值的经营期限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表明,不同于CDDM,无论其所使用的折现率为多大,总假定企业持续经营;MDDM反映出,折现率的选择事实上确定了企业最大化其市场价值的经营期限,该经营期限存在多样性的特征.
  • 详情 股利折现模型的修正与资本结构、股利政策无关性假设
    传统的股利折现模型反映的是持续经营时企业的市场价值,导致企业市场价值定价上的谬误,因为在某些情形下,企业实行有限期经营反而能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改进截尾方法与Farrell的持续期限理论,提出修正的股利折现模型,以消除这种谬误。修正后的股利折现模型更完善,可以反映企业企业最大化其市场价值的经营方式(持续经营或是有限期经营),能够支持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股利政策无关性假设。然而,传统的股利折现模型并不支持此类假设。
  • 详情 R&D 投入、大股东控制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研究
    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采用2005 和2006 年数据,研究了大股东控制 下的R&D 投入与企业市场价值关联性,本文重点分析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产权属性和股权 制衡度对R&D 投入与市场价值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 价值正相关,但并不显著;(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关系 具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3)产权属性对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关系具有负向调节 作用,但不显著;(4)股权制衡度对R&D 投入与上市公司市场价值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 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非国有制造业上市公司的R&D 投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企业 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市场价值显著负相关;对于国有制造业上 市公司来说,R&D 投入、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企业市场价值显著负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 比例与企业市场价值显著正相关。最后,本文提出了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