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

  • 详情 基于RIM模型的中国A股泡沫测量及有效市场下泡沫空间的探讨
    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市场有效性和股市泡沫是一体两面,既互相联系又彼此对立。本文回顾了有效市场假说(EMH)的理论,并基于剩余收益模型(RIM)方法,以A股市场为例对中国A股市场的内在价值、股市泡沫率进行了分析与衡量。A股历史泡沫率的中位数超过20%,在2001-2019年的统计期内A股绝大多数时间处于高估的状态;在过去的30年发展中,中国股市还为构建具有高效纠错的市场机制,其中有“政策市”等人为干预的因素,使得市场价格长期以来偏离企业内在价值。从投资的角度,A股历史泡沫率与未来5年投资收益率(CAGR)呈现明显的负相关。本文对A股泡沫空间的测量与市场有效性的探讨,对于构建更具效率的A股市场具有参考价值。
  • 详情 ChatGPT的“二律背反”与有效市场的探讨
    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现象级的人工智能出现,未来势必拥有更大的普及性金融场景应用,预判其对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十分必要。ChatGPT人工智能未来对于金融市场的影响,存在着“二律背反”规律:即一方面人工智能加强信息传播所将使市场更接近于有效市场状态;但相反但是人工智能可能提供错误市场信息,从而加剧市场风险,降低市场有效性程度。通过中美股市数据的分析对比,发现完全有效市场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与现实情况不符,而因为“二律背反”,很难预测ChatGPT最终对于金融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详情 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杠杆:绩效和激励
    将金融资源用于扶贫工作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常用手段。当前我国地方政府也普遍利用财政扶贫资金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作担保,激励商业银行向贫困户发放扶贫贷款,但其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从理论上描述了使用金融杠杆模式进行风险补偿的原理,并分析了其绩效和激励问题,以此探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在农户扶贫工作中缺一不可的作用机制:最优的“政府与市场”的组合模式也依赖于不同的目标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参数。通过分析和比较,本文发现金融杠杆模式可以达到最高的贫困户福利,实现比直接扶贫模式更高的社会总福利,但无法达到风险分担模式对应的最低扶贫成本。如果存在道德风险,杠杆模式也可以解决银行的激励问题:对于某些特定属性的扶贫项目,政府只需要适当增加杆比即可激励银行付出努力。
  • 详情 投资者情绪、异质性与市场非理性反应
    许多研究表明我国证券市场反向策略在短期内获利性较为显著,而动量策略在 长期内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即中国股市具有短期反应过度和长期反应不足的双重特征。这一 现象不仅动摇了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而且对现有的行为定价理论模型构成了强有力的 挑战。本文尝试从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异质性两个角度对这一异象进行解释,研究发现,在 投资者情绪高涨(或低落)阶段,市场更容易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对于不同类型的投 资者,他们的信息反应模式又是完全不同的,并各自主导了市场在短期内和在长期内的整体 表现。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随着投资者情绪状态的转变,不同类型投资者的信息反应模式进 一步分化,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行为特征,而这也为在市场非理性反应上,中国股市所呈现出 的有别于西方成熟市场的特征提供了很好的阐释。
  • 详情 新古典金融理论:一种画鬼式的学问
    大家谁也没有见过鬼,在这个前提下画鬼,只要大体上具备几个特征——恐怖、丑陋、怪异,还颇有几分像人(有五官、四肢),画出来的就是鬼。新古典金融理论就像画鬼。新古典金融模型争相勾画(但并不存在)的鬼就是在有效市场的假定下与资产的基本价值相等的资产价格。 金融市场是高度不确定的,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因素有多种,这诸多不确定性意味着金融市场几乎是最不具备条件构造模型(尤其是数学模型)的,但新古典金融理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它几乎排除了所有不确定性才建立起画鬼式的新古典资产定价模型:用“市场纪律”(被动接受价格)排除了交易者定价的不确定性;用理性行为假定排除了行为模式的不确定性;用均值回避了目标值的不确定性;用“代表性主体行为分析”排除了主体角色的不确定性;用相同的信念和共同知识排除了主体认知程度甚至认知内容上的不确定性。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主体认知、预期、角色的内在不确定性,一类是来自外部的消息等外在不确定性。比较而言,内在不确定性是根本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金融市场,如股票价格时刻都在变动。新古典金融理论通过上述假定几乎釜底抽薪式地规避掉了内在不确定性,规避掉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确定性后再把金融市场作为不确定性市场来分析,这就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荒谬之处。它的某些模型如CAPM,在理性预期、有效市场等强假定下,已经将不确定性市场变成了确定性市场。 新古典金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勇气面对真正的不确定性,准确地说,新古典金融理论在做它们根本没有可能做好的事情:对金融资产定价给出精确的模型。
  • 详情 中国股市“申购日效应”的实证研究
    本文根据现代金融学理论,运用基于广义误差分布(GED)的ARMA(1,1)-GARCH(1,1)模型对我国股市“申购日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沪深两市都存在显著的负“申购日效应”这一“异象”;这种效应主要发生在新股发行规模不大的申购日;下跌走势阶段与上升走势阶段的“申购日效应”相比,前者的负效应比后者大;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与“申购日效应”发生概率以及负效应程度负相关。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月度效应分析
    传统的有效市场认为,股票价格是随即游走的,但随着行为金融学派的兴起,各种股市异象也相继被发现和解释。而典型地,西方国家的股市通常表现出一月效应、小盘股效应等等。本文也对中国股市的各月度收益率进行了统计性的描述,和尝试性的解释。本文分析发现,中国股市股市的月度效应既有和全球股市相似的地方也独有自己的特点。全球股市的一月效应和十二月效应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在中国股市上。而10月份的马克吐温效应上,中国股市和全球股市又表现出趋同性特征,并且10月份的股市都表现出下跌。除此之外还发现,中国股市的上半年月收益率通常较高,而下半年的月收益率的波动率加大。这可能和中国的农历年以及中国上市公司财务表的公布时间有关。
  • 详情 基于博弈均衡定价模型的中国可转债设计条款研究
    本文运用博弈均衡定价模型,逐步加入转股权、赎回权、回售权和特别向下修正条款,对中国可转债设计条款进行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在分析回售权时,运用“博弈的均衡点理论” 揭示了导致“华菱转债回售风波”的深层次原因,指出了可转债条款设计上的缺陷,即回售条款导致的可转债价值的非连续性;在分析特别向下修正权时指出,在有效市场中,如果投资者选择最优的转股、回售和持有策略,而发行者选择最优的赎回和转股价格特别向下修正策略,那么回售权和转股价格特别向下修正权将会相互抵消,最初的那种希望通过这两个条款保护投资者利益,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优惠,从而获得发行上的便利的设想将化为乌有。因此建议在可转债条款设计中:要么修改回售条款的设计降低可转债价值的非连续性,同时取消特别向下修正条款,防止两个条款相互抵消,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要么两个条款都取消,以简化可转债的复杂性,增加其在投资者中的普及程度。
  • 详情 关于投资者行为和股票价格行为
    这篇研究报告概述笔者在投资者行为和股价行为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对传统技术分析的科学内涵和目前技术分析理论科学水准偏低的原因作了简要的说明。论文还对导致有效市场理论与股票市场现实完全不符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此外,论文还对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行为金融学的不科学内涵作了简要的评述。
  • 详情 有效市场假设的死亡
    本文概述笔者在投资者行为和股票价格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上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文简要分析随机行走理论的主要错误、详细阐述和系统分析有效市场理论的错误、深入分析经济学家构建有效市场理论的基本要素(如理性预期和理性投资者)的非科学内涵。论文还对Samuelson (1989)、Fama (1998)和 Malkiel (2003)、(2005)的研究结论作了简要的评述。 论文结论表明:有效市场理论根本不是股票市场现实的合理近似,其科学性近似于零。 此外,论文还对一些杰出的投资者成功战胜市场是否归因于运气等与有效市场理论相关的问题作了全新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