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价值

  • 详情 产品市场竞争、Q理论与公司增长/清算期权的价值
    本文首先考察了不同行业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品市场竞争增加了公司投资—投资机会敏感性,使公司投资决策更好地体现了资本 追随盈利机会的经济规律(Q理论)。进一步,本文从实物期权价值角度研究了产品市场竞争对公司的增长期权价值与清算期权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显著增加了公司的增长期权价值与清算期权价值。这些发现意味着,产品市场竞争作为公司经营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公司的投资决策,并且这种影响最终体现在公司权益价值与期权价值的关系上。
  • 详情 政府补贴、成长性和亏损公司定价
    本文以Ohlson模型考察2002-2007年A股亏损公司定价问题。针对亏损公司盈余与权 益价值负相关这一异常现象,我们通过将政府补贴、成长性、研发支出、负债融资信息引入定价 模型,发现政府补贴、成长性和负债因素能够有效改善模型,消除了盈余与权益价值显著负相关 的异常现象,改善了定价模型的效果。通过规模和净利润两个维度对亏损公司的进一步分类,我 们发现从净利润维度来看,政府向那些更容易通过非经常项目扭亏的公司提供了更多财政补贴, 并且政府补贴与净利润为正公司的权益价值显著负相关,与净利润为负公司的权益价值不存在显 著相关关系;从规模维度来看,上述现象在小公司样本更加明显。
  • 详情 股市全流通问题研究――构想方案、权益均衡分析与制度安排
    全流通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今后拟新发行上市公司的全流通安排――发起人股流通要分步进行,从源头上阻止更多的非流通股进入市场;而老股全流通也必须同时考虑。全流通以考虑市场主体各方实现多赢为准则,用制度的形式对原来的流通股股东加以补偿,补偿方案及其比例的确定是全流通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需要探索如何以对市场冲击最小的方式合理解决全流通问题。 全流通作为一项重大的制度变革,有关方案的设计和制度的安排,必须充分考虑市场主体各方权益价值的均衡。这些均衡主要包括有⑴全流通新发行过程中发起人股东与一般公众股股东之间的权益均衡;⑵老股全流通过程中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权益均衡;⑶新发行全流通安排与老股全流通安排所引起的市场连续性问题;⑷当前处于分割状态的不同身份股东在全流通安排中的利益均衡。只有解决好这些均衡,才有可能取得多赢效果,全流通实施才能够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