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预期

  • 详情 管理层业绩预告有助于缓解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吗?
    现有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存在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处于盈利淡季的股票在盈余公告期间会比处于旺季的股票获得更大的累计超额收益。如果管理层在盈余公告前发布业绩预告,能否有效地抑制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降低盈余公告期间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本文以2010至2020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首先,A股市场在业绩预告期间也存在盈利季节性的股市异象。处于盈利淡季的公司在业绩预告期间比处于盈利旺季的公司平均可多获得2.1%的累计超额收益;其次,盈余公告和业绩预告期间,处于盈利淡季的公司比处于盈利旺季的公司有更大的股价波动率和股票交易量。第三,在盈余公告前发布业绩预告,能显著抑制盈余公告期间盈利季节性对收益率、股价波动率和股票交易量的预测能力。第四,自愿性业绩预告、与盈余公告的间隔时间越短的业绩预告抑制作用更明显。在更换盈利、盈利季节性、累计超额收益测度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存在。表明管理层业绩预告能有效地降低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提高股票定价效率。研究结果对市场建设和投资者决策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详情 基于信息聚集和跨市场套利视角的金融期货定价研究
    知情交易者、套利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构成期货市场的三大交易主体,共同决定期货价格。本文在两期市场中构建含知情交易者、跨市场套利者和噪声交易者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揭示期货聚集私人信息的微观机制、探究套利行为对现货和期货均衡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行为共同决定期货的价格发现水平,第二期(期货交割期)现货价格聚集私人信息的能力越强,第一期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意愿越强;套利交易对期现价格的冲击程度与知情交易者面临的交易风险正相关;套利交易有利于提高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增加噪声冲击的跨市场传播。研究结论有助于增进投资者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和套利行为影响的理解,对提高投资者的理性交易观念、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有指导作用。
  • 详情 非预期股票收益理论与实证研究__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检验
    本文建立了股票非预期收益定价模型,提出了两个新的度量变量,即表示分析家关于公司会计收益的理性预期的修正变量δPepst/Pt-1 以及市场情绪变量URM,在此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多变量回归模型,并采用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中国股票市场的有关交易数据、机构收益预测数据和财务数据,来检验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的预测,发现:(1)、总风险与系统风险不能解释股票非预期收益,和Chambers和Freeman(2005)的结论相反,与非预期收益有关的总风险与系统风险也不能解释股票非预期收益。(2)、当期非预期会计收益期初价格比epst/Pt-1 、表示公司会计收益的理性预期的修正变量δPepst/Pt-1 1. 引言 以及市场情绪变量URM构成的三因素定价模型可以完全解释股票的非预期收益。
  • 详情 卖空约束、市场质量与资产价格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研究了卖空约束对市场质量(包括流动性、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以及波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与卖空约束不起作用时相比,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更少,信噪比更低,因而价格的信息含量(或信息效率)更低,这将使得风险资产供给量的不确定性对价格的冲击更大,即相同数量的指令对其价格变化的影响更大,并且均衡价格对私人信息的反应程度更弱,因而卖空约束起作用时的市场质量更差,表现为流动性更差、私人信息揭示程度更低、波动率更高。而随着不受卖空约束而进入市场的知情交易者比例增大,市场质量会逐渐转好。同时,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减少会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使得交易者平均意义上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补偿,从而最后的均衡资产价格不是高估而是下跌。研究结果为Boehmer et al.(2009)等关于卖空约束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 详情 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的停牌制度研究:理论与实证
    本文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构建模型,通过定价偏差、信息揭示程度、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 分析了连续交易机制和停牌制度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连续交易和停牌的优劣,实际上取决于市场 知情者人数的多少;而公告信息精度的高低,也在另一方面决定了停牌实施的效果。另外,本文使用中国 股票市场的停牌和交易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相关检验。结果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无论是例行停牌还 是警示性停牌,停牌后的市场深度和价格波动总是大于非停牌日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国股市的停牌在一定 程度上并没有达到优于连续交易的预期效果。
  • 详情 卖空约束、市场质量与资产价格
    本文基于理性预期框架研究了卖空约束对市场质量(包括流动性、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以及波动性)以及资产价格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与卖空约束不起作用时相比,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更少,信噪比更低,因而价格的信息含量(或信息效率)更低,这将使得风险资产供给量的不确定性对价格的冲击更大,即相同数量的指令对其价格变化的影响更大,并且均衡价格对私人信息的反应程度更弱,因而卖空约束起作用时的市场质量更差,表现为流动性更差、私人信息揭示程度更低、波动率更高。而随着不受卖空约束而进入市场的知情交易者比例增大,市场质量会逐渐转好。同时,卖空约束起作用时进入市场的私人信息总量减少会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使得交易者平均意义上要求更高的预期收益率作为补偿,从而最后的均衡资产价格不是高估而是下跌。研究结果为Boehmeretal.(2009)等关于卖空约束的最新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较好的理论支撑。
  • 详情 异质预期下的货币政策:相机还是承诺?
    承诺的优越性如何,主体的预期形成方式是关键。在理性预期假定下,预期被认为是同质、既定的,为了防止货币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要遵循承诺而避免相机策略。而在异质预期下,私人部门是有限理性的,会不断学习。本文认为,在异质预期下,货币政策重在预期管理,相机优于承诺;但是这种相机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约束的相机或相机式规则,要在透明度下施行,包含着部分承诺,透明度充当了承诺机制,其本质是利用私人部门的学习,及时促进异质预期经济向理性预期均衡收敛。本文的贡献在于,对异质预期下的“承诺对相机”问题主要从理论上进行了非技术性的直观的描述和分析。
  • 详情 新古典金融理论:一种画鬼式的学问
    大家谁也没有见过鬼,在这个前提下画鬼,只要大体上具备几个特征——恐怖、丑陋、怪异,还颇有几分像人(有五官、四肢),画出来的就是鬼。新古典金融理论就像画鬼。新古典金融模型争相勾画(但并不存在)的鬼就是在有效市场的假定下与资产的基本价值相等的资产价格。 金融市场是高度不确定的,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因素有多种,这诸多不确定性意味着金融市场几乎是最不具备条件构造模型(尤其是数学模型)的,但新古典金融理论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它几乎排除了所有不确定性才建立起画鬼式的新古典资产定价模型:用“市场纪律”(被动接受价格)排除了交易者定价的不确定性;用理性行为假定排除了行为模式的不确定性;用均值回避了目标值的不确定性;用“代表性主体行为分析”排除了主体角色的不确定性;用相同的信念和共同知识排除了主体认知程度甚至认知内容上的不确定性。 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主体认知、预期、角色的内在不确定性,一类是来自外部的消息等外在不确定性。比较而言,内在不确定性是根本的,它每时每刻都在影响金融市场,如股票价格时刻都在变动。新古典金融理论通过上述假定几乎釜底抽薪式地规避掉了内在不确定性,规避掉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确定性后再把金融市场作为不确定性市场来分析,这就是新古典金融理论的荒谬之处。它的某些模型如CAPM,在理性预期、有效市场等强假定下,已经将不确定性市场变成了确定性市场。 新古典金融理论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勇气面对真正的不确定性,准确地说,新古典金融理论在做它们根本没有可能做好的事情:对金融资产定价给出精确的模型。
  • 详情 不确定信息理性预期、均值复归与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挑战
    本文将不确定信息引入了理性预期模型,并通过贝叶斯统计理论与市场序列均衡理论探讨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指出股票价格充分揭示所有可得信息等价于价格的均值复归性,而并非Fama 所说的零期望利润性,前者只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进一步的论证表明股票价格的序列均值等于股票的内在价值,信息有效意味着股票价格与其内在价值的一致性,并非下期价格对上期价格的随机偏离,市场效率的高低表现在股票价格对其内在价值的偏离程度。最后,利用均值复归理论和上证指数数据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信息有效性进行检验,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详情 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合竞价研究:理论与实证
    在理性预期框架下,本文研究了虚拟成交价、虚拟匹配量和未匹配量在不可撤单模式开放式集合竞价过程中的作用,比较了开放式集合竞价与封闭式集合竞价在私人信息揭示、市场深度、价格波动性方面的差异,并对中国股票市场采用开放式集合竞价机制确定开盘价格前后的市场流动性和波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表明,与封闭式集合竞价相比,开放式集合竞价对私人信息的揭示程度更大,并且具有更好的市场深度和更低的价格波动率,但两种机制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知情交易者比例的增加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