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

  • 详情 债务协商、再融资风险与信用债定价: 来自中国债券市场的证据
    本文研究债务协商风险及其与再融资风险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信用债定价的影响。通过在策略性债务支付模型中引入再融资风险,本文建立结构化模型推导得出:债务协商风险会提升信用利差;再融资风险对上述关系具有放大作用。实证检验结果与模型预测一致:债务协商风险(破产清算成本和股东相对于债权人的谈判能力)对信用利差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再融资风险能够显著放大债务协商风险对信用利差的影响。本文的发现对完善信用债定价理论、健全国内债券市场机制、处置违约风险具有借鉴意义。
  • 详情 基于改进logit模型的破产风险预测研究
    本文 在传统 logit 模型 基础上添加股票市场变量( 超额收益率、波动率和价格 )并采用改进后的模型对我国企业破产风险进行实证 研究 。 同时文章还考察了 抽样 方式对 logit 模型在破产预测方面的影响。 实证结果显示(1) 引入的股票市场变量 统计意义上 显著且能提高模型的拟合度,表 股票市场变量确实包含有用的破产信息( 2) 在 logit 模型中加入股票市场变量 不仅 能够 显著 提高模型破产预测的准确率,也能显著增加模型的破产信息含量( 3) 随机 抽样 的 logit模型破产预测的准确率更高 、 模型的破产信息含量也更多。
  • 详情 金融扭曲、经济转型与渐进式金融改革
    转型国家在转型初期,实体经济中有大量因承担着政策性负担而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为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所需,政府不能让其破产倒闭,需要不断以各种方式给予补贴和保护。金融抑制的本质是政府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扭曲干预,以金融体系为中介来给这些“重要而不能倒”的企业提供暗补,以此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传统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正是忽略了这一点,所以无法解释为何转型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也难以为转型国家的金融改革提供既能维持稳定又能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发达国家之所以没有像转型国家般的金融抑制,是因为本国政府没有推行违反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除国防安全等少数可用财政直接补贴的战略型产业外,绝大部分企业拥有自生能力,无需政府通过金融扭曲给予这些企业暗补以维持社会稳定,但这一暗含前提对于转型国家不成立,由此决定了转型国家和发达国家在金融制度安排方面存在种种差异。转型国家在进行本国金融改革时,不应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以休克疗法的方式一步到位消除所有金融扭曲,而是应当按照比较优势推动经济转型,根据资本积累、比较优势变化、赶超战略下优先发展部门遗留下来的企业的自生能力的提高,渐进推进金融改革。这种渐进式的金融改革能在转型期避免经济崩溃并支持经济增长,是比休克疗法更优的金融转型方式。
  • 详情 论信用形成机制及其在证券市场应用
    本文把市场交易归纳为一次性交易和多次交易,针对一次性交易通过引入欺诈识别和诉讼两个子博弈,针对多次交易构建重复博弈模型,以博弈形式分析交易双方形成诚信的法律制度条件,同时提出一次性博弈用过信息传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重复博弈转化。分析在何种法律制度约束下博弈双方会在合同履行阶段达成诚实守信目的。结果表明信用的形成是在基础性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下自然演化的;基础性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多方面的,包括财产权制度,反垄断制度和破产制度等等;对于一次性交易需要建立适度赔偿制度遏制交易的机会主义。同时本文论证了基于合同交易分析结论适用于证券法领域,分析证券做空制度的意义。
  • 详情 土地市场资本结构与城投平台多元化投资
    在财政预算约束下,地方政府普遍面临财权事权不平衡,需要预算外其他收入支持城市发展。本文将地方政府融资端和投资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参考公司金融中资本结构相关文献,构建土地市场资本结构变量。根据实证研究发现,城投平台多元化投资对土地市场资本结构中土地抵押贷款占比具有显著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多元化投资对土地市场资本结构的影响同地方政府特征具有紧密联系,政府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以及官员之间的关系均会通过多元化投资对土地市场资本结构产生影响。而通过对每个城投平台的研究发现,在土地市场资本结构中土地抵押贷款占比越高的地区,各城投平台多元化投资的规模越高,其破产风险越高,投资项目的失败率也越高。这一发现提醒我们,政府在参与产业投资时应注意其对土地市场的影响,避免土地市场资本结构中抵押贷款规模过高对城投平台造成不良影响。
  • 详情 估值踩踏与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 ——基于前瞻性偿付能力风险传染模型的分析
    传染性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特征,基于中国金融实践研究金融风险的事前传 染对于健全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意义重大。 本文利用具有 事前不确定性的网络模型研究中国银行系统的偿付能力风险传染, 分析银行系统的崩溃 机制,同时评估系统性风险水平变动情况。 研究发现:破产不是损失传染的必要条件,银行 对交易对手未来违约的预期有时会引发即期损失; 银行对交易对手的价值重估具有网络 效应,在外部冲击较大时会导致“估值踩踏”与银行系统崩溃;系统性风险主要受银行间关 联性影响,2016 年以来,随着金融监管加强,中国系统性风险总体水平显著降低;银行脆 弱性与银行间杠杆有关,银行系统重要性与银行间资产规模有关。 据此建议监管层要求银 行制定明确的恢复与处置计划,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估值踩踏”;同时加强同业创新监管, 将银行同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完善政策救助与政策干预框架,提高政策干预的科学性。
  • 详情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顺周期特征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受到学界和业 界的广泛关注, 监管机构逐步要求银行采取前瞻性的计提策略以应对贷款损失准备的顺 周期特征,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银行是否考虑当前经济政 策不确定性,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前瞻性计提? 本文选取 2004—2017 年中国 126 家商业 银行数据,研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 实证分析发现,经济 政策不确定性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显著正相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大,贷款损失准备计 提越多,在考虑地级市领导人更替、银行高管更替、宏观经济层面遗漏变量,以及使用工具 变量的内生性分析后,结果保持稳健。 异质性分析发现,这一效应在上市银行、外资持股比 例较高、中小银行中表现更为明显。 从银行风险管理角度的机制分析发现,不良贷款越多、 风险储备越少的银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时,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越多,说明风险预 防动机是其主要目的。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银行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时增加计提,有 助于稳定银行收益、降低银行破产风险。 本文的研究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视角,为中国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解释。
  • 详情 基于破产概率的巨灾保险偿付能力分析
    本文利用破产概率对承保巨灾风险的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进行分析。选取我国大陆1995~2017年 地震损失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运用 POT 模型拟合巨灾损失分布,有效提高了巨灾损失估计的精确度。利用 更新风险模型刻画保险公司盈余过程,得到保险公司破产概率的解析解,弥补了经典风险模型不足。研究还 进一步分析了投保率、初始资本等因素的变动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 建设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 详情 机构投资人能适时卖出该卖的股票吗?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会计信息能否帮助投资人挑选股票,并进一步探讨机构投资人 能否藉由会计指标及早卖出财务危机公司。本文的实证结果如下:第一,采用Ohlson (1980) 以及Altman (1968) 的模型,对于财务危机公司有预测能力;第二,检验宣告 事件期的异常报酬率,发现一般投资人仍对财务危机事件感到讶异,显示投资人并未 使用会计指标来挑选股票;第三,检验机构投资人持股状况,我们发现不只能够在事 前卖出破产公司的股票,纳入其持股变项后亦可提高模型预测能力;最后,本文更发 现国内机构投资人比起国外机构投资人更有能力挑选出破产公司。我们提供了一个简 单易懂的新指标-机构投资人的持股资料,该指针将帮助投资人更容易辨别公司是否 存在破产的疑虑。
  • 详情 企业风险管理分析框架研究述评
    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发布以后,COSO—ERM 框架也成了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框架,但是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的倒闭破产,使得COSO—ERM框架的有效性受到了怀疑,发展新的风险管理分析框架成为必然要求。而梳理已有风险管理框架则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本文从风险管理“是什么”、“为什么”和“干什么”三个方面总结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风险管理分析框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