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高管限薪与企业风险承担 ——来自“限薪令”的经验证据
    利用我国 2014 年出台的“限薪令”作为外生冲击构造准自然实验,本文基于我 国沪深交易所上市企业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高管薪酬管制对 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限薪令”的施行显著降低了国有企业的 风险承担水平。在区分国有企业类型后,这一结果没有改变。进一步地,我们发现“限薪令” 对企业风险承担的效果受到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影响:在政策不确定性较高、董事长年龄较大、 企业规模较小和薪酬降幅较大的企业中影响更为显著。此外,“限薪令”的出台,使国企对 政治目标的追求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披露频率和质量显著提高。最后,我们检验了企业风险 承担降低的经济后果,结果发现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下降导致了企业价值的降低。本文的研 究从企业风险承担视角丰富了“限薪令”经济后果的研究,同时能够为深化我国国企薪酬改 革提供经验依据,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 详情 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能治愈僵尸企业吗?
    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 2009-2018 年沪深两市 A 股非金融上 市公司数据,探究了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对僵尸企业复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对 僵尸企业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考虑了内生性等问题后,结论依旧稳健;创新绩效在这一关系中发挥了 部分中介作用,即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了企业创新绩效,进而提高了治愈僵尸企业的概率。进一步地 分析表明,上述影响在不同类型企业中表现出异质性,对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高管薪酬业绩 敏感性对僵尸企业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本文的结果为从公司内部治理角度处置僵尸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依据。
  • 详情 高管简历是否提供了有用信息?——基于企业创新视角
    高质量的财务报告能够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优势,高管简历作为重要的财务 报告文本,传递了高管背景特征这一私人信息,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加准确地评估企业创 新活动价值。基于此,本文以 2008-2018 年中国 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文本分析方 法,从完整性、详细性和可读性三个文本特征维度,探究高管简历信息披露是否以及如何 为企业创新提供信息。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管简历信息披露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经 过工具变量回归和其他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高管简历信息 披露能够通过吸引高学历员工以及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促进企业创新。本文拓展了财务 报告文本信息经济后果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揭示了高管简历在企业创新中的 重要作用,对监管部门完善信息披露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 详情 风险警示与盈余管理
    本文利用主板、中小板市场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与新三板市场转让风险警示制度的差异, 考察风险警示制度对主板与中小板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新三板公司存在避 免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而主板与中小板公司为了逃避退市风险警示制度的监管,进行了高 频率的盈余管理。结果表明,退市风险警示制度中的净利润条款加剧了主板与中小板公司的 盈余管理行为。
  • 详情 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问题
    摘 要:在中国金融市场中,中小微民营企业遭遇了银行业来自公有制和市场的双重信贷配给约束,出现了 明显的二次信贷现象。融资相对容易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从银行低利率借款,然后高利率转贷给遭遇银行信贷配给 约束的中小微企业以赚取利差,从事实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本文依据传统“融资优序”理论与信贷配给理论, 基于 2007—2018 年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研究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Borrow to Lend)影子银 行活动。实证结果表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尤其是国企及大型民企存在明显的二次信贷活动,且公司个体及所 在行业的实体经济回报率与二次信贷活动呈现反向变动关系。本文运用 M2 增速的外生增长部分作为货币政策松 紧的度量,实证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后国有企业二次信贷活动与货币政策松紧同向变动,验证了信贷调控的货币 政策对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二次信贷活动有影响。本文提供了企业信用中介活动顺信贷周期特点的新证据,对 于推动信贷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遏制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有较强政策意义。
  • 详情 资本市场开放影响企业“脱实向虚”了吗? ——基于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制度创新,陆港通交易制度在微观层面的政策效应 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内地资本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过程中,既可能因优化公司治 理机制而抑制非金融企业的“脱实向虚”趋势,亦可能因加剧管理层对短期利益的跟风追逐 而加剧了企业金融化。本文以陆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构建错层外生情景的双 重差分模型,探讨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资本市场开放能够 通过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效应和加强外部威慑效应抑制企业金融化;(2)进一步分析发现, 对于股权制衡度较低、未交叉上市的公司,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 本文的研究结论深化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化抑制效应的认知,为资本市场交易制度对 企业金融化行为的影响提供了一定的增量证据。
  • 详情 资本市场开放与企业内部人减持——来自陆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构建当前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资本市场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而 不断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既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上市 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 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内部人减持行为的影响。研究表 明,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显著降低标的公司内部人的减持行为,并且在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较 高或内部人自利倾向较高时,资本市场开放更能发挥对企业内部人减持行为的监管约束作 用。此外,我们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对内部人机会主义减持的抑制作用更为强烈。同时,资本 市场开放对内部人减持行为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以及在市场化进程较高的地区更为显著, 并有助于降低内部人减持在行业间和地区内的“同伴效应”,提高监管效率。本文揭示了资 本市场开放作为市场化机制对微观企业发挥的治理作用及其机理,这为当前坚持扩大资本市 场开放、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
  • 详情 股权质押和债券信用利差关系研究
    股权质押融资目前已经成为我国股票市场常见的融资现象,但是一旦 公司股价下跌,股权质押所带来的控制权转移风险就会增大,也因此影响到债券 投资者的利益。本文基于 2007-2019 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新发行的公司债券的数 据,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于新发行公司债券信用利差的影响。研究发现, 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增大新发行公司债券信用利差,且随着股权质押率的越高, 新发行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越大。而且公司的产权性质和牛熊市不同的市场状态 也会影响股权质押与公司债券的信用利差的关系。通过对股权质押影响债券利差 的路径研究发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会提高债券的信用利差主要是因为控股股东 股权质押后会提高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从而提高了债券的信用利差。
  • 详情 绿色债券增进绿色技术创新研究
    发展绿色金融旨在促进企业生产方式低碳转型,尤其支持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本文以 绿色债券为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支持效应。研究发现, 发行绿色债券显著提升了企业绿色创新能力,这主要体现在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 利两个方面,其中发行绿色债券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具有更好的动态持续性。异质性 检验发现,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无第三方认证企业、专利密集型企业在发行绿色债券 后绿色创新表现更加积极。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源于 资源效应和监督效应两个机制。本文最直接的政策含义是,为企业实现环境保护与竞争力提 升的“双赢”和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进而更好地实现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有 益的理论借鉴。
  • 详情 社保基金持股与股价崩盘风险
    文章以 2003-2019 年中国 A 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社保基金持股及其 比例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效应和中间机制。研究发现:社保基金持股会加剧该公司未 来股价崩盘风险;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与公司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进一 步研究表明,企业过度投资水平在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 用,而信息不对称并未发挥中介作用。文章的结论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 素的研究,而且对于深入理解社保基金对股价崩盘风险的传导机制、防范企业股价崩盘风险、 提升社保基金投资业绩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