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异质信念:信用价差之谜、对冲失效的导火索——信用衍生品实证研究
    本文在理论模型的研究基础上,搜集样本上市公司数据,控制相关变量后研究异质信念对 信用价差之谜、对冲失效异象的解释力度。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公司层面变量、市场流动性指标 及宏观经济因素等之后,异质信念对信用价差的解释力度仍然显著,且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通过Logit 回归检验投资者信念偏差和对冲失效的关系得出异质信念确实是证券市场中存在对 冲失效的原因。
  • 详情 基于异质投资者过度自信的黄金期货价格研究
    本文将黄金期货市场的交易者分为投机者和套利者进行分析,构造了一个关于期货价格决定的市场均衡模型,分别对具有过度自信心理的两大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购买方向和购买数量) 进行分析,在导出他们的决策函数后,按照市场出清的条件得出市场均衡时的期货价格,以此分析过度自信心理对黄金期货价格及其波动率的影响并继续分析了其对投资者效用的影响,得到了比前人更贴近现实的结论,最后用模拟的方法验证了结论。
  • 详情 基于ARMA-GARCH调和稳态Levy过程的期权定价
    对恒生指数收益率进行自相关和条件异方差分析,剥离出平稳独立同分布的历史滤波噪音序列。假设噪音服从正态,及两类纯跳跃列维过程—调和稳态(CTS)、速降调和稳态(RDTS),以建立风险中性条件Levy-GARCH模型进行期权定价。研究结果表明:噪音序列呈现尖峰有偏和肥尾的非高斯特征;调和稳态拟合与定价能力较正态好;资产价格存在跳跃速降趋势;布朗运动低估了金融市场震荡程度;速降调和稳态过程定价能力更加稳健。
  • 详情 股指期货波动率的半参数预测模型以及MCS检验
    股指期货在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防范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学准确的预测其 收益波动率对充分实现股指期货避险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以线性非负模型为 基础,通过幂转换以及不设定扰动项的具体相关结构和分布形式,构建了一个半参数预测 模型来预测高频环境下股指期货市场波动率。模型采用基于极值估计量的两阶段估计法进 行估计,Monte Carlo模拟实验表明该估计方法的渐进性质表现良好。此外,以沪深300 股指期货的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为例,运用滚动时间窗的样本外预测和最新发展起来的具 有Bootstrap特性的MCS检验,在多种稳健损失函数下,实证评价和比较了新构建的半参数 预测模型与其他7类波动率预测模型对高频环境下沪深300股指期货波动率的预测能力。实 证结果表明:在多种稳健损失函数的评价标准下,新构建的股指期货波动率的半参数预测 模型是预测预测能力最好的模型。
  • 详情 生命周期下家庭股票市场参与研究——基于2005-2007年中国居民家庭调查数据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广大普通居民家庭的财富得以快速积累,使更多的普通投资者参与到股票和基金等金融资产的投资中,此背景之下在如何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实现家庭财富的保值与增值就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通常投资者的投资目的和投资策略会因其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年份而不尽相同,而广大普通家庭投资组合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年龄效应和时间效应汇聚所产生的合力,更会对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影响。以家庭股票市场的参与选择作为研究视角,本文选用2005-2007年来自全国23个城市的3870个家庭样本,通过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种指标,分析了生命周期效应和年份效应以怎样的方式影响普通家庭的参与决策。首先,研究发现即使控制了财富积累能力和教育程度等因素后,家庭直接参与市场的选择依旧表现出一定的年龄效应,中国居民家庭股票市场的直接参与率随年龄呈现出“钟形”分布。此外,在数据样本的时间区间家庭参与率有明显提高,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居民开始持有股票等风险资产,投资组合逐渐从简单变得复杂。
  • 详情 上市公司“高送转”与管理层迎合
    中国市场上市公司“高送转”现象十分普遍,并成为投资者炒作重要题材。不同于传统的股利分配视角,本文基于投资者货币幻觉与管理层迎合理论,从高送转引起的“填权”效应入手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借鉴Baker et al.(2009)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对低股价股票偏好程度越高、货币幻觉越严重,上市公司管理层越倾向于通过高送转来降低股价、迎合投资者需求,并且投资者低股价偏好程度越高,上市公司高送转的比例越高、送转后的价格越低。进一步结合投资者交易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高送转预案宣告后个人投资者净买入显著增加,且净买入的增程度加随着送转比例的提高而提高,而相应的机构投资者在送转宣告后净买入显著减少。此外,长期来看高送转后上市公司投资回报下降,说明基于高送转事件的买入是非理性行为。总体来说,上市公司高送转是管理层为了迎合个人投资者因货币幻觉产生的低股价偏好而采取的公司行为。
  • 详情 赔了夫人又折兵?共同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对基金绩效之影响
    许多学术研究指出即使是专业且具有信息优势的基金经理人也可能存在不理性的投资 行为,最常被讨论是较慢卖出输家股票及较快卖出赢家股票的现象。然而,这些研究皆 着重讨论基金经理人的卖出决策是否理性,忽略基金经理人的买进决策可能也存在一样 的问题。如果基金经理人认为目前持有的输家股票未来可能会比赢家股票表现更好,他 们所采取的策略可能不只是较慢卖出输家股票,甚至会进一步持续『买进』输家股票。 因此我们推论,基金经理人持续买进输家股票可能是出自于理性:基金经理人拥有私人 信息,理性地相信这些输家股票未来会上涨;基金经理人持续买进输家股票也可能是出 自于非理性,即受到强化承诺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的影响。 所谓强化承诺系指管理当局面对一个已经遭逢损失的投资项目时,不但不会撤出资金, 反而会持续投注人力、时间以及金钱等资源。本文运用强化承诺的概念分析基金经理人 的投资行为。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具有强化承诺的基金经理人的买进决策如何影响基 金绩效。过去学术文献多集中在于基金经理人的卖出决策,本文的研究可补足这方面的 文献缺口。 本文参考 Odean (1998) 以及Odean, Strahilevitz and Baber (2004) 衡量处分效果的方法, 衡量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藉以分析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对基金绩效的影 响。本文并进一步将基金整体净值绩效区分为股票资产绩效、非股票资产绩效。我们以 Daniel, Grinblatt, Titman, and Wermers (DGTW, 1997) 的方法衡量基金股票资产绩效。采 用此方法的理由有三,第一,可以检验共同基金的择股能力、择时能力及经理人持股的 平均风格对基金绩效的影响,第二,DGTW 检验基金绩效是根据基金持股变动量,本 研究是根据共同基金的持股变动量来计算的基金经理人强化承诺的倾向,两者衡量的基 础一致。第三,DGTW 的方法衡量基金经理人的能力可以避免交易成本与管理费用的 干扰。 本研究的初步结论如下。一,有强化承诺现象的共同基金的整体净值绩效低于没有强化 承诺现象的共同基金。二、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的择股与择时能力虽然较差,但是股 票资产绩效反而较佳,这是因为经理人持股平均风格对绩效有较大且正面的影响。三、 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使用非股票资产的操作较无效率;没有强化承诺的共同基金虽然 在股票资产的部份绩效较差,但是由于在非股票资产的操作上较有效率,因此有较高的 基金净值绩效。
  • 详情 基于投资者关注的媒体报道影响投资行为的实验研究
    媒体报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已经得到研究者的广泛认可,通过影响投资者关注程度影响其投资行为是一个可能的机制,但是注意力效应的难以分离和注意力的难以量化是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通过一个证券市场实验对投资者关注程度进行了定量测量,进而检验了媒体报道对投资者关注和后续投资行为的影响,发现媒体报道的数量与投资者关注程度显著正相关,从交易行为上来看,媒体报道更多也即投资者关注度更高的股票获得了更多的交易资金、其成交量也显著高于关注度低的股票,说明媒体报道作为注意力配置机制确实影响着投资者的行为。
  • 详情 中外股市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不同波动状态下的变化规律
    在金融市场典型事实约束下,运用 ARFIMA-FIAPARCH 模型和极值理论分别对条件波动率和标准收益极端尾部建模,计算出各股市的极端风险,进而探讨在不同的市场波动状态下中外股市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沪、深、港三个中国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在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期间强于牛市期间。同样地,三个国外股市之间的极端风险传染效应剧烈波动期强于相对平静期,熊市强于牛市。但是,中外股市之间的风险传染效应与上述结论相反,即相对平静期强于剧烈波动期,牛市强于熊市。
  • 详情 运用半线性信度模型计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操作风险,这就对银行业操作风险计量的 可靠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商业银行业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缺乏始终影响着计量的准确性。针对 这个问题,本文将非寿险领域的半线性信度理论运用于操作风险估计,并改进了极值分布估计中阈值 的确定方法。通过半线性信度理论把商业银行自身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与行业内其它银行的外部损失 数据相结合进行建模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缺乏问题。利用中国商业银行1990-2010 年的损 失数据对样本银行的操作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估算了样本银行应配置的操作风险资本金,为监管部 门测算风险资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