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分配机制改革能否提高IPO定价效率 ——基于一个自然实验的研究
    本文利用2009年至2011年首次公开发行并在主板、中小板块和创业板上市交易的公司相关数据,通过一个自然实验过程,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IPO超额申购分配制度变化对IPO发行抑价的影响,并评估了相应改革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取消超额申购平均配售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提升中小板IPO发行定价效率,而对创业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影响创业板IPO发行抑价的仍然是二级市场上的非理性因素。
  • 详情 股票市场开放对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市场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新兴市场国家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股票市场的开发往往是其开放之路上的最后一道闸门。本文基于新兴市场的经验事实,从宏、微观层面系统阐述了股票市场开放后外资股东对新兴国家资本市场稳定所形成的各种正、负影响机制。现有研究发现外资股东对波动率的正负影响机制的还受到诸如监管水平、本土金融机构竞争力、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法制环境等外生变量的影响。现有研究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的开放要注重保护好外资股东与其持股比例相称的股东权利,这样有助于在股票市场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保证资本市场的稳定。
  • 详情 外资股东对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波动率的影响
    股票市场的开放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至关重要而又不得不慎之又慎,新兴经济体的历次金融危机均引发学术界与实践界对国际资本流动是否是重要影响因子的讨论。本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利用1999-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月度面板数据,从微观层面讨论外资股东对所持股上市公司股票波动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持有H股、B股等流通股的外资股东对所在公司股票波动率具有正向影响,而持有不可交易股份的外资股东对所在公司股票波动率具有负向影响。研究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持有不可交易股份的外资股东因为各种因素在发挥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功能被严重抑制,同时其股份的高难度退出机制使得其则较为容易在二级市场形成冲击,从而提高股票波动率,而持有流通股的外资股东则不存在上述效应。
  • 详情 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生成机理研究综述
    从实践中看,小微企业的融资状况已不同于中型企业,将其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框架中独立出来研究势在必行。但已有的文献对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发现金融制度、信贷市场竞争性和选择主体特性影响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的实现,并提出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探求小微企业关系型融资的生成机理,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提供借鉴。
  • 详情 脏盈余会计研究综述
    尽管净盈余会计对会计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会计实践中所采用的大多是脏盈余会计,我国也不例外。国外对脏盈余会计的研究较早,在国外上世纪40年代就有研究脏盈余会计的相关文献,而国内从净盈余关系的违背所引出的脏盈余会计的研究文献尚不多见。本文介绍了脏盈余会计的涵义、各国实行脏盈余会计的现状,对脏盈余会计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尝试从脏盈余会计的经济模型、脏盈余会计下会计信息的质量、脏盈余会计流量的价值相关性等方面对脏盈余会计的理论研究进行介绍与评述。最后结合我国脏盈余会计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详情 我国上市公司脏盈余会计流量的价值相关性问题研究
    脏盈余会计流量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对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准则制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会计理论界对此尚未予以必要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脏盈余会计的涵义、以及我国实行脏盈余会计的现状,对脏盈余会计理论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以09、10年深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样本,利用“价值创造溢余”指标EVC(Excess Value Created;EVC),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验证了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脏盈余会计流量的价值相关性,并指出该结论的应用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详情 中国资本帐户开放对资本流动及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
    与中国人民银行最近建议的时间表大致相符,假设到2020年中国已大致实现人民币资本帐户可兑换的前提下,我们预测到2020年中国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化,及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我们的研究发现,中国国际投资头寸将显著增加,资本流入和流出将变得更加平衡。私人部门将从净负债状态转变为基本平衡的资产状态,而公共部门的净资产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而言将大幅下降。由于私人部门的国外债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外汇储备的重要性减少,中国将能够从国外赚取更高的净投资收入。总体而言,中国将继续是一个净债权国,而到2020年净国外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将大致维持稳定。这些结果表明,因为资本流动将双向增长,人民币实际汇率将不会对资本账户开放十分敏感。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显示,中国相对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增长差距将继续支持人民币实际汇率温和升值。
  • 详情 "同涨同跌"分析中的理论基础及论断方式------与许年行教授等商榷
    《同涨》考察了中国股市的价格运动同步性与资本收益"惯性"和"反转"现象之间的关系,但在论证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首先,照搬了美国股市的研究理论。实际上,中、美股市之间很少存在类似或可比之处。这就产生了无效类推的逻辑谬误。其次,在对价格运动规律进行归纳推断时,未涉及在市场中明显呈现的反例,仅根据较短期间的观察样本就得出了一般性结论。这又导致了以偏赅全的谬误。最后,将源于不同样本的、相互冲突的非稳健结果作为研究结论。这又产生了自相矛盾的谬误。这一系列谬误导致许年行教授等无法自圆其说。
  • 详情 中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评价体系的构建
    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这一概念早在2002年就由萨奥法案提出,但是由于我国现有政策指引和理论研究中实质性漏洞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上市公司无法较好地识别和评价存在的实质性漏洞以完善内部控制。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实质性漏洞评价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立足我国上市银行实际情况,从实质性漏洞产生的过程和结果出发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测度;通过AHP层次法对指标权重赋值;采用多因素分析法进行综合指标评价,从而构建了相应的实质性漏洞评价体系及等级量表。以期为完善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提供一定的借鉴。
  • 详情 The Effects of Market Development on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Participation in Rights Offerings
    We examine whether and how variations in the level of market development across regions in China affec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decisions to participate in Chinese public companies rights offerings. We fin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measures of market development and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evidence that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participation benefits minority shareholders.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better market development in an economy can provide de facto protection for minority shareholders by creat- ing implicit incentives for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to act in the interests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Because our study holds constant minority shareholders de jure rights, these results suggest a reputation channel exists for macro-level institutions to affect firm-level governance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direct channel of explicitly granting de jure rights to minority sharehol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