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外资操纵中国股指期货的路径猜想及防范分析
    中国股指期货即将上市,一系列迹象表明国外投机正在做操纵中国股指期货的准备工作。本文首先分析了外资操纵的案例,然后用格兰杰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证明了其投机路径可行,并对其具体操纵路径和手法做了猜想,针对其操纵路径,得出了防范监管措施的具体建议。
  • 详情 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研究进展与评注
    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关系是行为金融和资本市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旨在反映这一领域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本文首先指出当前研究忽视了这一方向,但其具有重大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其次从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出发,分析了传统金融和行为金融在对待投资者行为上的分歧;综述了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的互动关系,指出目前对于机构投资者的稳定作用存在争议;最后评注了现有研究在框架、数据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 详情 银行间债券市场与公开市场业务的利率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研究基础,运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与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表明:(1)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中,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远远大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对公开市场业务利率的影响、冲击效应及解释力;(2)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不是引起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变化的Granger原因,只存在公开市场业务利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单向引导的Granger因果关系。
  • 详情 中国基金市场中的现状偏好现象研究
    现代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表明,现状偏好作为人们的一种行为选择,是经济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的基金市场等资本投资领域,现状偏好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本文以中国基金市场过去现金流入的增长对当前先进输入的增长的影响来衡量现状偏好,并选择2001至2006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现状偏好系数不显著,这说明中国基金市场不存在现状偏好现象。我们进一步的讨论发现,现状偏好现象的不存在并不是由于中国基金市场具有效率造成的,相反,市场投机氛围浓厚是基金市场现状偏好不存在的重要可能原因。
  • 详情 透明度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的影响
    为检验透明度制度变化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变化趋势是否有影响,本文将突变理论引入债券市场研究,并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综合流动性、国债流动性、政策性金融债券和短期融资券流动性进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数据的生成过程没有出现结构突变,整体上观察,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呈平稳上升趋势。我们又使用非参数检验方法检验了透明度变化对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透明度对流动性的影响因债券而各异,对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也因各种债券受到透明度的影响强度不同而不同。
  • 详情 动态不完全市场中不流动资产的定价
    流动性对资产收益有重大影响,流动性好坏与资产能否流动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前者属于完全市场,后者属于不完全市场,但经典的金融经济学主要研究完全市场上的资产定价和最优组合策略。本文基于中国的现实制度背景,考察流动性受限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构建了动态不完全市场中不流动资产的定价模型及最优组合策略;证明了不流动性资产从根本上影响了最优组合策略,不流动资产折价率受到流动约束的时间长短、不流动资产收益的波动率等诸多参数的显著影响。
  • 详情 波动率区制依赖性特征:中国官方外汇市场和外汇黑市的结构分析
    本文采用了MSIH-VECM模型分析了1981-2006年间我国官方外汇市场与外汇黑市的区制依赖性的结构特征。实证结果表明,所使用的非线性模型要优于传统的线性VECM模型,并能有效地捕捉到结构上的突变。本文的研究还发现,我国的官方外汇市场和外汇黑市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最后,通过区制状态的划分,对政府在各区制下应采取何种政策提出建议。
  • 详情 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与监管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为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建议成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以集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本文还重点讨论了中小企业融资市场的监管问题,通过数学模型分析和实证检验,说明了公司控制人存在侵犯普通投资者利益问题。通过对公司控制人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对资本市场监管的建议。
  • 详情 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和金融指数关系研究
    本文采用多元GARCH类中的BEKK模型分析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金融指数间的时变相关关系和波动溢出关系。模型显示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金融指数间都存在双向波动溢出关系。其中沪深300指数与上证指数保持很高且稳定的时变相关关系,沪深300指数与金融指数间的长期时变相关关系较高,但短期内并不稳定。
  • 详情 Leverage and Investment under a State-Owned Bank Lending Environment: Evidence from China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leverage and investment in China’s listed firms, where corporate debt is principally provided by stateowned banks. We obtain three major findings. First, there is a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leverage and investment. Second, the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leverage and investment is weaker in firms with low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poor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an in firms with high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good operating performance. Third, the negative relation between leverage and investment is weaker in firms with a higher level of state shareholding than in firms with a lower level of state shareholding. Overall, our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state-owned banks in China impose fewer restrictions on the capital expenditures of low growth and poorly performing firms and also firms with greater state ownership. This creates an over-investment bias in these fir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