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透明度

  • 详情 ESG评级能抑制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ESG投资为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国内企业也在ESG理念下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文选取2009年-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旨在研究ESG评级能否抑制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研究结果发现:第一,ESG评级提升能抑制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在采用公司、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替换核心变量、倾向性得分匹配后回归以及时序关系检验等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与上述结论一致。第二,将企业信息透明度、应计盈余管理、被分析师关注程度来衡量机构投资者面临的企业信息环境,并分别进行机制分析。结果表示,ESG评级对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抑制作用受到投资者面临的信息环境即企业信息质量的影响,ESG评级能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第三,ESG评级对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抑制作用呈非线性关系,企业在较低的ESG评级基础上提升评级对于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抑制效应更强。
  • 详情 企业创新会影响股权资本成本吗?——基于LDA主题模型分析的经验证据
    本文基于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潜在狄利克雷分配(LDA)主题模型分析,构建基于分析师报告的创新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企业创新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显著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高研发支出、低专利授权、高组织冗余以及低媒体关注度的企业而言,创新对其股权资本成本的削弱效果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够通过增强竞争力以及提高信息透明度来降低股权资本成本,且能够缓解融资约束。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观测企业创新行为,同时为企业降低股权资本成本提供了经验证据。
  • 详情 半强制股利政策与股权融资成本
    在一些国家,强制股利支付是改善公司治理和弥补法律保护不足的重要手段,我国自2001年起陆续出台了类似的半强制股利系列政策。然而现有部分研究却发现,半强制股利政策可能会产生监管"悖论"。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以往这些研究主要从监管成本角度来分析,可能忽视了监管带来的收益,我们认为虽然半强制股利政策提高了融资门槛,但也可能实现股东之间的利益共享,并有利于投资者形成稳定的股利预期,从而实现治理的"溢价"。本文利用2008年监管政策提供的良好自然实验机会,主要从半强制股利政策的治理效应角度来评估政策产生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从总体平均意义上看,半强制股利政策有助于降低受影响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代理成本高的公司,半强制股利政策的治理作用更为明显,存在一定的治理"溢价"。当然,半强制股利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差和外部融资约束较大的公司,半强制股利政策的治理效应被削弱。
  • 详情 法律环境与股价崩盘风险
    本文以2005-2016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法律环境与企业股价崩盘风险 间的内在联系,并从治理结构、信息透明度以及企业风险等三个维度探讨了法律环境影响企业股票崩盘风险的潜在机理。研究发现,随着法律环境的改善,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下降,且该作用具有长期效应,同时在国企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法律环境主要通过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降低企业崩盘风险。法律环境改善对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控制内生性等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本文从“法与金融”的视角丰富了法律环境与企业股价崩盘关系的研究。
  • 详情 债券市场上的空间邻近性
    本文以 2009 2019 年公开发行的公司债与企业债为样本考察债券承销商与债券发行公司的空间临近性对债券 资成本、违约概率以及债券期限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 当承销商与公司在同一省份或者承销商与公司距离更近时,债券融资成本越低;并且,承销商的声誉以及公司信息透明度会削弱承销商空间临近性对降低债券融资成本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承销商与高和中等信用水平公司的空间临近增加了所发行债券的期限,与低信用水平公司的空间临近效果则相反;最后,我们发现承销商与公司的空间临近降低了债券违约概率。本文的发现在考虑内生性、地方政府关联程度以及排除一线城市的影响下依旧成立。
  • 详情 流动性共性会影响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吗? ——来自企业投资的证据
    本文采用2000年到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了流动性 共性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个股的流动性共性显著降低了企业的投资 水平,经过一系列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负相关关系依然不变。此外,基于信息不对称的 视角,从信息透明度、两权分离度和机构投资者持股三个方面对该负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检 验,经研究发现,信息越不透明、两权分离越大的企业,其流动性共性与企业投资水平的负 相关关系是增强的;而机构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的企业该负相关关系是减弱的。最后,还发现 流动性共性与企业过度投资呈正相关关系。
  • 详情 估值难度与短期反转效应(第二届博士生论坛)
    本文将估值难度定义为单个投资者的估值准确度与投资者间的估值差异。通过理论模型分析发现,估值难度大小会影响反转效应。借鉴Zhang(2006)的方法,本文运用规模、超额收益波动率、盈利价格比与分析师关注度等指标衡量估值难度,发现在我国A股市场上确实存在估值难度越大、反转效应越强的现象。此外,本文还运用不同时间段样本数据及深交所信息透明度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均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现象。
  • 详情 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与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来自深交所的经验数据
    机构投资者一直以具有较好的选股能力立足于资本市场。本文利用2004-2007 年深交 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信息透明度角度检验机构投资者的选股能力。实证研究发现:与预 期一样,在信息透明度评级较高的公司,机构持股比例会较高和持股机构数目会较多,短线 机构持股比例会较高;在信息透明度评级上升的公司,机构会调高持股比例和增加机构数目, 短线机构会调高持股比例,长线机构投资者并不会基于信息透明度评级的变化调节其持股比 例;与预期相反,在信息透明度评级较高的公司长线机构持股比例会较高。因此,提高公司 持股机构化的同时拓宽机构投资者信息获取通道是当务之急。
  • 详情 信息透明度与公司绩效——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研究
    本文选用深交所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作为信息透明度的代理变量,分析了透明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检验了信息透明度的内生性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其中公司绩效分为经营绩效和市场价值两个方面,信息透明度对两者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控制了内生性后,财务绩效与信息透明度显著的正相关;而信息透明度对市场价值的影响却是非线性的,本文首次发现了市场价值呈现为先降后升的“微笑”曲线效应。本文的研究支持信息透明度的内生性假设,并且从侧面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水平不高。
  • 详情 最终控制人所有权和控制权对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的影响——配对方法与嵌套模型的应用
    本文通过在Taylor展开式基础上构建的嵌套logistic模型,研究最终控制人所有 权、控制权、两权分离以及最终控制人类型等信息对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的影响。基于采用配对方法选择的研究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嵌套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优度、更好的预警功效以及更强的稳健性。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传统上对财务比率与企业财务失败预警之间存在稳定关系的理解并不成立,两者间关系取决于企业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结构以及最终控制人的类型,而导致稳定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最终控制人为实现利益输送而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结论为上市公司所有权改革,增强财务信息透明度和质量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