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来自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证据
    以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经验证据为样本,本文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房地产行业的独立董事并未真正起到抑制和约束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财务专家型独立董事对于两职合一的“内部人控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两职合一确实不利于公司盈余管理额的减少和盈余质量的提高。此外,笔者没有发现独立董事缺席董事会会议会助长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证据,独立董事不能通过参加董事会会议来了解、监督董事会行为,我国董事会会议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 详情 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
    本文基于La Porta等(1999)提出的终极控制权理论,从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视角,研究终极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上市公司利益问题。首先基于La Porta等(2002)、Shleifer and Wolfenzon(2002)等工作,通过动态模型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结果发现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有正向关系,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加剧了过度投资,且当控股股东为私人时,过度投资更严重,而外部治理环境、机构投资者持股及独立董事人数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投资。同时本文基于Richardson(2006),采用2006-2007年终极控股股东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和过度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验证了理论发现,并进一步为终极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外部投资者利益提供了经验证据。
  • 详情 基于控制权动态转移视角的可转债治理效应研究
    :突破传统的现金流思路,从控制权视角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发行可转债对管理 者行为及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内嵌转股期权能够导致企业控制权在 不同现金流信号下的动态转移,这一控制权动态转移机制将对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内部管 理者产生有效率事前约束,促使其降低控制权私有收益,保护投资者利益。本研究将为优化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提供很好的理论借鉴;同时,本研究基于金融衍生工 具的分析也将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 详情 与员工和平共处:政府干预和代理成本
    许多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持续存在冗余雇员,但是对国有企业冗员的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利用《劳动合同法》引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本文检验了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雇佣政策的影响,以及对两者劳动力雇佣政策差异的影响。并以此推断国有企业持续存在的冗余雇员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解雇了更多的员工,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雇佣政策发生了变化。本文的证据支持了国有企业存在劳动力冗员的代理成本理论,而拒绝了政府干预的所有权理论。
  • 详情 我国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相关问题实证研究
    以家族房地产企业为主体的民营房地产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国房地产经济增 长的重要力量,但面对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各房地产企业未来的发展面临着空 前的挑战,依靠过去粗放式外延发展已日益缺乏实际的可能性,只有做好企业内 部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绩效和盈余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严峻的调控形 式下求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但目前在我国,有关房地产企业公司治理的研 究与文献较少,特别的,从公司信息披露角度,来实证研究我国家族控股房地产 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从而得出较有意义的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或算是首 次。相比非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面临的由所有权 和经营权分离带来的代理问题较少而面临更多的控股股东与非控股股东之间的 代理问题。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这一特点已经反应到公司的信息披露之 中。从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中,本文通过选取2005-2007 年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与非家族控股房地产上市公司这两类上市公司在 盈余质量的信息披露、业绩预告信息披露及公司治理情况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显著 的差异。
  • 详情 利率风险价格形式实证研究:扩展仿射模型和半仿射模型的比较
    在仿射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Affine DTSM)框架下,利率风险价格主要有四种设定形式:完全仿射模型(CAM)、实质仿射模型(EAM)、扩展仿射模型(EXAM)和半仿射模型(SAM)。其中,EAM优于CAM、EXAM和SAM均优于EAM已经经过理论和实证的证明。然而,EXAM和SAM的孰优孰劣无法单从理论上的比较得出结论,同时亦鲜有相关的实证文献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文运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在三因子CIR基础上对SAM、EXAM和EAM进行了实证比较,实证结果表明EXAM要优于SAM。此外,本文的稳健性检验表明,EXAM虽然已为目前的最优利率风险价格形式,但其仍然不够完善。
  • 详情 风险选择、投资收益与外汇储备资产币种配置
    外汇储备规模的变化将影响国家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的风险选择。为此,本文用三次效用函数刻画外汇储备资产投资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三原则之间的权衡关系,建立了基于效用最大化下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的币种结构理论模型,并利用真实数据,构建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与风险收益之间的一般线性计量模型和“多元时序和滞后协整混合模型”,采用了协整分析、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一致:1)储备货币收益率及其三阶矩对储备货币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具有显著正效应;2)总体来看,国家外汇储备投资是风险规避型的。
  • 详情 国际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
    分析并比较了国际比较项目组(ICP)以1993年和2005年为基准年的2005年世界各国的货币购买力和汇率数据,得出结论是:(1)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时期,其汇率将逐步趋向于货币的购买力;(2)对于发达的经济体而言,其长期均衡汇率就是货币的购买力。最后运用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分析得出升值将是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
  • 详情 投资者异质性、股市泡沫与货币政策效应
    本文构建了基于投资者异质性假定的股市价格模型,将投资者区分为基本面分析者和技术分析者,并根据这两类投资者的相对势力变化来界定股市泡沫的“生长”与“破灭”。基于此模型,本文根据我国1998年至2009年的经济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股市投资者异质性的演化特征,据此判断我国股市泡沫的“生长”与“破灭”的交替变化过程,同时还检验了股市泡沫对投资者异质性变化的动态影响。进而,本文进一步将货币政策因素纳入实证框架,通过研究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变量对投资者的异质性特征变化的影响,来考察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股市泡沫演变的效应。研究发现,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利率等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对于控制股市泡沫的“生长”,最为有效且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是控制信贷规模的增速,而且愈早干预,效果愈显著。而利率工具对我国股市泡沫的干预基本无效。
  • 详情 商业银行在房地产泡沫凝聚阶段的信贷策略研究
    房地产价格在近年来经历了快速上涨,并且近期有加速之势。本文通过对绝对价格、房价收入比和房价租金比等指标分析得出目前房地产泡沫已处于凝聚阶段的结论。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央行释放了过于充沛的流动性,这在未来必将引起通货膨胀,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减缓也成为大概率事件。在这种背景下,房地产泡沫虽不会立即破裂,但所凝聚的中长期风险已不容忽视。商业银行应该从自身的资金安全角度出发,制定审慎稳健的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