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情 基于修正的PIN 模型的股票信息风险测度研究
    对股票信息风险进行准确的测度无论对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还是市场绩效的衡量 都有着重要意义。Easley, Kiefer, O’Hara and Paperman (1996)[1]最早提出了直接测度信息风 险的经典PIN 模型,此后该模型成为测度信息风险的炙手可热的模型。然而,PIN 模型隐含 的买卖指令之间的负相关性与实际数据中买卖指令之间的正相关性并不相符。本文在Easley, Kiefer, O’Hara and Paperman (1996)[1]提出的经典的PIN 模型基础上,通过增加交易动机, 提出了修正的PIN 模型。本文基于中国股票的逐笔交易数据,利用修正的PIN 模型对我国 股票具有的信息风险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修正的PIN 模型隐含的买卖指令之间的相关性 和买卖指令的方差能够更好地与实际数据相匹配。经典的PIN 模型由于忽视了市场指令流 冲击事件发生时引起的交易动机,倾向于高估股票具有的信息风险。
  • 详情 金融衍生品的定价能力研究:以中国权证市场为例
    本文应用线性多因子模型研究了我国权证的定价能力。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权证是非 冗余的,对风险资产的收益率有解释能力,而且对小公司和价值股的解释能力高于大公司和成长 股。文中还利用随机贴现因子的思想,用GMM 方法做了稳健性检验。两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得到同 样的结论,权证价格中包含定价因素,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能提高市场的定价效率,使市场趋于 完全。
  • 详情 基于高阶矩的金融资产定价和配置
    金融资产对数收益常呈现不对称性和厚尾性,一般不是正态分布,而均值―方差 CAPM 模型中的系统性风险只考虑二阶矩风险即波动率,忽略了高阶矩风险,可能使资产 定价和资产配置存在严重的误差。本文考察了偏度和峰度在我国金融资产配置和资产定价中 的作用,发现加入系统性协偏度和协峰度的高阶矩CAPM 模型能够重新解释我国金融资产 风险与收益间的平衡关系,比均值―方差CAPM 模型更适合我国的金融市场。
  • 详情 流动性补偿、信息不对称与市场预期
    本文分别研究了在经济正常波动时期与金融危机时期,央票发行对央票交易成本 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央票交易成本中流动性成本显著高于信息不对称成本;在经济正常 波动期中,央票发行顺应市场预期,央票发行并未引起流动性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成本的显著 变化;在金融危机时期,央票发行出乎市场预期,央票发行引起信息不对称成本显著增加, 指令流自相关系数显著降低。央票市场信息不对称成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对公开信息的 解读不同。
  • 详情 金字塔结构的内外部特征对公司关联交易行为的影响
    论文以2005年底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探索分析了金字塔内、外部结构特征在股改前后的变化及其对终极控制人采取的不同类型关联交易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字塔结构的层级数越多,终极控制人进行的“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就越严重;金字塔结构的链条数越多,终极控制人进行的“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越少;终极控制人持有的终极控制权比例越高,其越有可能进行频繁高额的“掏空性”关联交易;终极控制人的两权分离越严重,越有可能进行“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而股权结构的制衡水平越高,终极控制人进行的“掏空性”关联交易行为的频率和规模越低。此外,我们没有发现股权分置改革明显改善终极控制人掏空行为的经验证据。本研究结论对于全流通时代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政策意义。
  • 详情 金字塔层级和链条、产权性质与过度投资行为
    论文以2005年底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4-2007年的年报数据为基础,检验分析了金字塔内部结构特征对不同产权性质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的影响及其差异。实证结果表明:(1)国有和民营上市公司中都普遍存在自由现金流引起的过度投资问题;(2)金字塔结构的层级数、链条数和总体复杂度都显著助长了民营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问题,但金字塔的这些结构特征变量并不影响国有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3)与前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股权分置改革对改善中国上市公司的过度投资问题也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 详情 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自由现金流过度投资
    本文基于La Porta等(1999)提出的终极控制权理论,从上市公司自由现金流的过度投资视角,研究终极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上市公司利益问题。首先基于La Porta等(2002)、Shleifer and Wolfenzon(2002)等工作,通过动态模型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结果发现自由现金流与过度投资有正向关系,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加剧了过度投资,且当控股股东为私人时,过度投资更严重,而外部治理环境、机构投资者持股及独立董事人数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投资。同时本文基于Richardson(2006),采用2006-2007年终极控股股东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和过度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关系,验证了理论发现,并进一步为终极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侵占外部投资者利益提供了经验证据。
  • 详情 基于控制权动态转移视角的可转债治理效应研究
    突破传统的现金流思路,从控制权视角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外发行可转债对管理 者行为及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内嵌转股期权能够导致企业控制权在 不同现金流信号下的动态转移,这一控制权动态转移机制将对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内部管 理者产生有效率事前约束,促使其降低控制权私有收益,保护投资者利益。本研究将为优化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效率提供很好的理论借鉴;同时,本研究基于金融衍生工 具的分析也将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金融创新提供理论参考。
  • 详情 与员工和平共处:政府干预和代理成本
    许多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持续存在冗余雇员,但是对国有企业冗员的原因存在不同观点。利用《劳动合同法》引起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本文检验了劳动力成本变化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雇佣政策的影响,以及对两者劳动力雇佣政策差异的影响。并以此推断国有企业持续存在的冗余雇员的原因。本文发现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导致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解雇了更多的员工,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雇佣政策发生了变化。本文的证据支持了国有企业存在劳动力冗员的代理成本理论,而拒绝了政府干预的所有权理论。
  • 详情 制度环境、交易规则与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效率
    控制权协议转让的交易规则主要分为市场规则(又称私下谈判规则)和同等权利规则,市场规则是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协议转让的主要交易规则。本文认为,制度环境对交易规则有重要影响,同样的交易规则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率结果。本文着重分析了制度环境中外部治理环境的差异对市场规则成本的影响,通过建立市场规则的成本分析模型,对市场规则在不同外部治理环境下的成本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较差的外部环境下,市场规则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从而降低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效率。然后,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对我国市场规则下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整体效率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交易规则与制度环境之间缺乏必要的耦合将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