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发现

  • 详情 融资融券不对称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
    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交易机制不对称现象。本文研究融资融券不对称交易制度对股票价格发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市场定价偏差程度取决于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并且在低估和高估时呈现不同的模式。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高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对价格发现效率的负面效果则会随着多空力量不对称程度和投资者信念分歧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市场均衡价格处于低估时,融券卖空限制反而使得股价更快向其内在价值靠近,因而提升价格发现效率。随后,本文通过我国A股交易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对于监管层来说,发展和完善融资融券交易机制的首要任务便是使融券卖空发挥其逆向调节市场的基本功能。
  • 详情 基于信息聚集和跨市场套利视角的金融期货定价研究
    知情交易者、套利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构成期货市场的三大交易主体,共同决定期货价格。本文在两期市场中构建含知情交易者、跨市场套利者和噪声交易者的理性预期均衡模型,揭示期货聚集私人信息的微观机制、探究套利行为对现货和期货均衡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现货和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行为共同决定期货的价格发现水平,第二期(期货交割期)现货价格聚集私人信息的能力越强,第一期期货市场的知情交易意愿越强;套利交易对期现价格的冲击程度与知情交易者面临的交易风险正相关;套利交易有利于提高现货和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同时增加噪声冲击的跨市场传播。研究结论有助于增进投资者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和套利行为影响的理解,对提高投资者的理性交易观念、加强市场风险管理有指导作用。
  • 详情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信息流动关系研究
    本文基于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和MGARCH-BEKK模型,从报酬溢出与波动溢出两个角度实证研究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主要两种商品EUA、CER各自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以及两种商品期货价格之间的信息流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EUA还是CER市场,即期市场始终处于价格信息中心,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较弱甚至未体现,但从信息波动溢出方面来看,EUA市场中期货市场处于波动信息中心,而即期市场仍为CER市场的波动信息中心;EUA与CER期货市场之间存在相互的价格溢出与波动溢出效应,但EUA对CER具有更大的波动溢出效应,EUA期货市场处于这两个期货市场之间的波动信息中心。
  • 详情 股指期货波动率的半参数预测模型以及MCS检验
    股指期货在资本市场价格发现和风险防范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科学准确的预测其 收益波动率对充分实现股指期货避险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以线性非负模型为 基础,通过幂转换以及不设定扰动项的具体相关结构和分布形式,构建了一个半参数预测 模型来预测高频环境下股指期货市场波动率。模型采用基于极值估计量的两阶段估计法进 行估计,Monte Carlo模拟实验表明该估计方法的渐进性质表现良好。此外,以沪深300 股指期货的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为例,运用滚动时间窗的样本外预测和最新发展起来的具 有Bootstrap特性的MCS检验,在多种稳健损失函数下,实证评价和比较了新构建的半参数 预测模型与其他7类波动率预测模型对高频环境下沪深300股指期货波动率的预测能力。实 证结果表明:在多种稳健损失函数的评价标准下,新构建的股指期货波动率的半参数预测 模型是预测预测能力最好的模型。
  • 详情 混合撤单模式的设计在开放式集合竞价中的作用: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证据
    :本文采用博弈论,特别是廉价博弈的思想,以及中国股票市场的数据分析了先允许撤单后禁 止撤单这种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均衡结果。研究发现,混合撤单模式的设计具有两重作用: 既能减少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又能抑制价格操纵。来自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证据进一步表明,与 封闭式集合竞价相比,具有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合竞价的确能显著增加开盘交易量,并且能提高开 盘前阶段的价格发现效率。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在开盘价格确定方面,具有混合撤单模式的开放式集 合竞价是一种更有效率的交易机制
  • 详情 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日内价格发现问题研究
    本文以沪深300指数和期货的每分钟高频交易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模型,研究了我国沪深300指数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信息传递,研究结果显示,期货和现货价格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且两个市场的价格发现贡献度差异不是很大,这表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导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目前还没有促进标的现货市场的信息效率,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主导地位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 详情 交易前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关系的研究
    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7月1日开盘由封闭式集合竞价转为开方式集合竞价,文章以此开盘集合竞价透明度提高事件研究交易前透明度与价格发现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从事件前后的平均交易量、交易金额、流通市值和总市值对比看出事件后市场比较活跃,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事件前后无偏回归结果系数β的比较分析表明交易前透明提高以后价格发现效率明显提高,交易价格更加有效,促进了价格发现。进一步运用基于方差分解方法得到的定价误差在事件前后也呈现显著性差异,即事件后的定价误差显著小于事件前的,这证明交易前透明度提高以后交易价格偏离有效价格的程度变小,进一步证明事件后价格发现效率确实提高。最后得出文章研究结论,交易前透明度提高以后价格发现效率显著提高。这进一步充实了交易前透明度研究的文献,同时对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更对东亚新兴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机制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测量与分析
    本文首次针对限价委托市场,构建回报、成交委托不平衡和未成交委托不平衡的三变量VAR系统,分析成交委托和未成交委托的价格发现作用,测量成交委托不平衡和未成交委托不平衡中的私有信息含量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研究发现:成交委托中的信息含量居多,约为40.75%,未成交委托中的信息含量只有0.46%。这为我国证券市场透明化建设提供了定量依据。
  • 详情 价格发现、市场微观结构和本地偏好:基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实证
    首先介绍本地偏好假说并对基于信息份额的价格发现模型(信息份额模型, Hasbrouck,1995 以及修正信息份额模型Lien和Shrestha,2008)和永久短暂分解模型(PT, Gonzalo 和Granger, 1995)进行对比,来考察在市场微观结构中两模型对价格发现贡献定 义的关系。实证部分使用从2006 年1 月1 日至2008 年12 月31 日的A 股和H 股指数作为 样本数据,通过检验得到上证A 股指数和恒生H 股指数有较为相似的微观结构,且两个市 场具有唯一协整向量的协整关系。通过IS测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价格发现的贡 献主要来自上海股票市场,其平均贡献比例超过80%,由此测度结果从实证角度坚持了本地 偏好假说的成立。
  • 详情 上交所限价制度的有效性研究
    本文以我国股票市场的15只个股的日间数据为例,利用事件研究法和CCTR模型与GARCH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日收益和价格限制的关系。两种方法的结论一致,发现上交所的限价制度基本上是有效的,不存在价格发现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