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

  • 详情 不同市态下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收益波动的异化现象——基于上证股市的实证分析
    基于上证股市的相关数据,本文首次分析了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情绪与股市收益及其波动的异化 现象。结果表明:我国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的收益并无显著影响;而股票收益却对投资者情绪的作用显 著:牛市阶段股票收益与投资者情绪正相关,而熊市阶段则为负相关;投资者情绪对收益波动的影响在不 同市态下也存在异化现象:熊市阶段投资者情绪对预期收益波动的冲击存在非对称效应,乐观倾向比等量 的悲观倾向对波动的冲击更大;而牛市阶段收益波动主要受投资者悲观情绪的影响,且不存在非对称效应。 这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论不同。
  • 详情 公开增发市场反应与市场环境——基于投资者情绪的研究
    本文以我国10年来实施公开增发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不同市场环境下增发市场反应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 “牛市”、“盘整市”与“熊市”三种市场环境下,增发公告的负效应依次递增。鉴于市场环境与投资者情绪之间有较强的联动性,随后,我们实证检验了投资者情绪与增发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显著正相关,即不同市场环境下公开增发市场反应的差异源于投资者情绪。
  • 详情 人民币升值对A 股理性估值的影响 ------ 一个上限
    大众和媒体认为我国股票市场2006 年开始的牛市行情是人民币升值所致。本文使用 现代资产定价模型否定了这一说法的价值基础。本文发现:本币升值预期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存在一个上限,该上限由人民币预期升值幅度决定,而且股票价格的变化对人民币升值速度 的提高不敏感。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上,升值预期会使得股票的市盈率一次性上涨,之后将逐 步开始下降,并在升值预期结束时回到长期均衡水平。借此分析,本文得到两个预言:第一、 由于人民币被低估的幅度有限,人民币升值不能为A 股市场的大幅增长提供坚实的价值基 础;第二、股票价格会在汇率升值结束之前进入下降阶段,这一预言被牛市行情后的股市急 跌所证实。
  • 详情 不同市场态势下利率政策对股票市场的调控效果研究
    本文在总结利率政策调控效果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不同市场态势(牛市和 熊市)下投资者会产生异质性预期,且对股票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产生决定性影响。通过理 论推导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由于市场态势不同导致的投资者异质性预期的确存在,并对货 币政策效果产生显著影响:牛市中投资者的预期会受到货币政策的同向加强:提高利率反而 导致股价加速上升,降息反而在短期导致股价下跌;熊市中投资者预期则表现出政策依赖: 加息加强悲观预期导致股价加速下跌,降息则缓解股价下跌。因此建议使用利率政策调控经 济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的预期在调控传导机制中所起的作用,根据不同的 市场态势选用适当的调控逻辑和政策手段。
  • 详情 证券价格波动的交易性条件反射模型
    基于解析的成交量价概率波分布函数,用成交量概率描述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和强度,我们根据市场群体的心理行为,构造了一个关于价格波动和收益信息的交易性条件反射的理论模型。应用此模型对中国股市高频数据检验,我们主要有以下发现:1)总体来说平均收益率与交易性条件反射强度变化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2)在泡沫破裂前、后两个时期,它们之间的正相关缺乏显著性;3)比较特殊的是上证指数在牛市上升的一段时期内,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我们的模型和实证能够同时检验股市中的处置效应和羊群行为,并且解释过度交易等市场异象。
  • 详情 股市震荡、基金行为与市场质量——基于沪市基金交易账户的经验证据
    为揭示证券投资基金行为对市场质量的影响,论文从市场微观结构的视角出发,利用沪市证券投资基金的交易账户,重点研究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仓位变化对市场质量(流动性、波动性和信息冲击度等)的冲击效应。在研究过程中,利用2007年基金交易数据和市场运行数据,构建流动性三维指标(宽度、深度和即时性)、GARCH模型拟合的异质波动率指标、以及即期冲击和持久性信息冲击指标,利用横截面模型分析基金交易行为对价格的冲击和交易的私人信息。实证结果表明,基金投资行为受到市场情绪和正反馈效应的推动,导致证券投资基金非理性特征突出。无论市场上涨抑或是下跌、基金增仓抑或是减仓,基金参与程度越高、增仓幅度越大,其对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成本越大,尤其在“2.27”、“5.30”暴跌期间。在波动性冲击上,基金显著性加仓行为带来较大的异质波动性,但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在牛市调整阶段可以起到部分维稳作用。
  • 详情 沪深股市泡沫产生及其破裂的实证研究
    中国沪深股市的投资者对财富有着迫切的需求,行为具有“大傻瓜效应”“羊群行为”“小数定理”等非理性特征,外加股市机制上的缺陷、信息不对称、巨额资金的涌入等造就了本轮牛市的巨大泡沫。世界金融危机,中国实体经济的恶化,投资者美好预期的破灭,导致了股市泡沫的破裂。在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些防范和消减股市泡沫的建议。
  • 详情 流动性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GMM模型的比较分析
    本文采用2005年11月1日至2008年9月26日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日数据,在不同市场态势以及每个市场态势的不同市值组合下,构建面板数据的GMM模型,实证分析流动性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横盘时期、牛市时期还是在熊市时期,以换手率作为度量的流动性与股票价格波动都显著正相关, 只在熊市时期以流通市值衡量的公司规模与股票价格波动显著负相关,即存在“小盘股效应”。这些实证结论对于分析股票市场的微观结构和推出股指期货均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 详情 过度波动、过度反应与中国封闭式基金
    本文结合中国刚刚经历的牛市和熊市研究了中国封闭式基金市场价格过度波动与投资者情绪过度反应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中国封闭式基金在牛市和熊市期间都存在过度波动现象,而且熊市期间的波动幅度要大于牛市期间的波动幅度;(2)基金份额净值收益对基金市场价格收益并没有波动溢出效应,反而,在牛市期间存在基金市场价格收益对基金份额净值收益的波动溢出效应;(3)投资者情绪的波动与基金市场价格收益存在波动溢出效应;(4)投资者情绪和基金市场价格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均存在过度反应和过度波动,但投资者情绪的过度反应与基金市场价格过度波动的关系在牛市和熊市期间是不一样的。
  • 详情 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与减持效应研究
    本文将限售股解禁的市场反应分为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建立博弈模型并利用事件研究法进行实证考察,进而探讨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对策。研究发现:限售股解禁的提前反应和减持效应均存在;限售股解禁直接冲击着相关个股的股价,其市场反应总体为负;相对而言,牛市中解禁信息较早引致的股价下跌样本超常收益率下降较早,但幅度较小,熊市中解禁信息引致的股价下跌发生较晚而剧烈;解禁信息的冲击大部分被提前消化,限售股解禁的心理冲击影响可能大于实际减持压力;一定条件下存在减持效应的自稳定机制。治理限售股解禁压力的关键措施在于大幅度提升市场对股票的需求,有效承接供给的巨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