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

  • 详情 实证分析沪深股市中影响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
    本文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股市股票价格的主要因素,发现了股票价格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有助于股市政策的制定者和股市参与者对中国股市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的认识。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市场信息反应行为的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发现在中国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的反应,早期表现为反应迟钝,后期表现为反应过度,并且以反应迟钝行为为主。投资者的这些行为不仅与投资者的心理因素有关,而且与上市公司的信息非对称程度以及交易制度也有关。投资者对信息反应过度的强度与股价的均值回复行为正相关。
  • 详情 中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比较及协整分析
    本文根据中美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比较分析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性、不规范性和投资风险要远远高于美国股票市场。并在以此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对1993年2月至2004年8月的中美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股票市场之间存在着某种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美国股票市场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股票市场的Granger原因。
  • 详情 有关中国股票扣减率的研究
    本文利用风险价值(VaR)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特点,包括对个股存在日涨跌停板限制,异方差现象明显和流动性假象等,建立了一个同时考虑了个股价格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风险度量指标――扣减率模型,然后对我国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上大部份股票在波动性和流动性方面表现比较相似,没有明显的层次之分,此外,股票在波动性和流动性方面表现不太稳定,市场上不存在一批市场表现稳定突出的蓝筹股。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金融发展理论家在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正相关关系,这种观点占主导地位,但在持此观点的人中也存在着分歧,分歧体现在正相关关系的程度上,如Levine和Zervos(1996, 1998)、Atje和Jovanovic(1993)等人认为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Harris(1997)则指出股票市场和经济增长得关系较弱,在统计上不很显著,这种现象在欠发达国家尤其明显;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股票市场有利于分散风险或分担风险和提供流动性使人们的储蓄动机下降,不利于提高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如Levine(1997)的综述。 本文利用1995第一季度到2002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了与已有研究成果不同的结论。反映股票市场规模的Capitalization指标与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关系,而反映股票市场流动性的Value、Turnover指标与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主要是由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决定的。另外,相对于股票市场而言,金融中介的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性更大一些,这说明在现阶段,我国的金融体系目前仍然以金融中介为主导,银行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股票市场更为明显。
  • 详情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从明斯基的金融体系脆弱性理论和信息经济学入手,本文首先论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理论根源,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特殊成因。接着应用杜邦财务分析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进而采用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中的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t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t模型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失败有很好的预测力,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得出企业信用风险状况的定量分析结果。本文首次对EDF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运用EDF模型对ST南洋、马钢股份进行分析时发现该模型并不能对ST南洋、马钢股份信用风险状况做出好的解释。结合线性概率模型和Logit模型的分析,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价格与其价值不符所至,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可能存在高估现象。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建设,本文也给出了相应的一些解决方法。最后提出若干未来的研究方向。
  • 详情 新股发行成本的效率分析
    摘要:本文综合考虑了从1999-2001年在我国股票市场上发行的所有首次公开发行的新股、外资股增发A股和A股公司增发等各种情况。把新股的初始收益率作为新股发行成本,从整体上来测度我国股票一级市场上价值低估现象的效率损失。研究发现,新股的初始收益率远高于随机前沿成本函数决定的前沿成本,说明一级市场的效率损失严重,企业没有以合理的发行成本获得资源配置
  • 详情 股票市场对无信息含量事件的反应――中国A股市场“股票名称变更的市场反应研究
    本文以1999年到2001年发生股票名称变更的1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票名称变更对股价的短期影响。研究发现,公司股票名称变更实质上不具有任何经济意义,也不向市场传递新的信息,但这一“事件”却引起了股价的显著波动,而且这一波动呈现出显著的过度反应特征。这种股价波动可能与中国A股市场投资者的投机行为有关。由于既具有“事件”特征,同时又不包含新的信息的“非事件”在市场上很少出现,我们的这一研究为探讨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和研究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特征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资料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评论
    研究有效市场假说时,随机游走、鞅和白噪声等概念经常被混淆,本文首先辨析了这三个基本概念的区别与联系,肯定了有效市场假说是鞅假设,然后讨论了张兵和李晓明(2003)用游程检验、Q检验、方差比检验和时变自回归方法检验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时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检验有效市场假说的最新方法――广义谱导数方法。
  • 详情 中国股票市场IPO定价的效率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随机前沿的方法来考察新股发行定价逐渐市场化以后我国新股发行价制订的相对效率以及一级市场高额初始收益率的组成。我们发现:1、随着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市场化改革的推进,1999-2001年新股发行定价的效率逐渐提高;2、IPO市场上不存在普遍的发行价被故意制订得偏低的现象;3、二级市场的非理性因素使新股的交易价被过度高估,造成我国股票发行市场的严重"价值低估"现象。